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驅動引擎正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換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將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為重點任務之一,雖然當前新基建的投資規模與老基建尚有較大差距,但市場空間與投資潛力值得期待。隨著數字經濟頂層戰略的確立,2022年國有資本有望成為積極參與新基建投資的主體,大幅提升新基建對穩增長的邊際作用。
疫情衝擊漸次減弱
寬信用以暢通信用擴張機制為核心目標,有序推進中國經濟穩增長。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宏觀政策需要隨著經濟內外部的客觀事實因勢而謀。2020年,新冠疫情這一百年難遇的公共衛生危機阻斷了全球經濟的複甦路徑,全球經濟增長一度陷入停滯,隨之引發全球緊急降息潮及宏觀杠杆率的大幅上升。為應對疫情造成的外生衝擊,中國寬信用政策加速釋放,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迅速由1月的8.4%上升至4月的11.1%,社會融資存量同比增速呈趨勢上行。疫情演化至今,雖然國際形勢變幻的外部不確定性依舊存在,但疫情本身的經濟衝擊正在漸次減弱。當前中國經濟將穩中有進作為發展目標,是複雜形勢下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內在要求,穩增長的壓力更多體現在新供給衝擊的“滯脹”風險及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之上。
因此,本輪寬信用需要區別於此前外生衝擊之下的強力政策對衝:其一,寬信用力度適中,基建投資將循序漸進推動實體經濟修復,社會融資增速難以達到2020年的高點;其二,寬信用主體為政府與國企,需求側政策主要發力於保“穩”,通過擴大政府支出和保障民生需求引導實體恢復,房產調控雖有邊際放鬆但基調仍將延續;其三,寬信用的重心在於暢通信用擴張機制,相較特殊時期的大幅信貸擴張,本輪寬信用將更加著重追求質量的突破,夯實經濟複甦的產業基礎、行業基礎、環境基礎和民生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