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美國應當與中國做到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尼克松訪華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能拋開意識形態分歧,承認政治制度差異,追求共同利益,應對共同挑戰。中美兩國簽署的《上海公報》明確指出,不干涉別國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構成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及兩國建交的政治基礎。在過去50年裡,中國向來尊重美國的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從不干涉美國內政。而美國卻總喜歡對中國國內事務說三道四,近年來更是越來越意識形態化,惡劣地干涉中國內政,特別是抹黑中國人權、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無論特朗普還是拜登,都已承認,美國無法按其意圖改變中國,也不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但在實踐中,美國依舊頻繁打壓中國,堅持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打交道。如果美國政府不重回尼克松式的對華務實路線,中美關係就很難行穩致遠。
第三,中美兩國應當繼續接觸而非走向對抗,堅持互惠互利。尼克松在1968年就清楚地認識到,將擁有10億人口的中國永久排斥在國際大家庭之外是不可持續的。對美國而言,尼克松訪華的最大成果就是開啟了對華接觸時代。這不僅大大減輕了蘇聯施加給美國的安全壓力,也在半個世紀裡給美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實惠。
近年來,美國反華勢力猛烈攻擊對華接觸政策,宣稱美國幫中國富強起來了,但中國卻欺騙了美國,不朝美國期望的方向發展,反而跟美國作對。這種以美國為中心的觀點,不僅扭曲了尼克松訪華的初衷,還誇大了美國的影響力,輕視中國的主體性,而且完全忽視了中美關係的互惠性質。
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了深度的經濟相互依賴,雙邊貿易額仍在大幅度增長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一味謀求單方面脫鈎,推動戰略競爭,炒作新冷戰,不僅不利於中美關係健康發展,也將嚴重損害美國自身利益。
第四,中美應該堅持合作共贏,共擔全球責任。面對蘇聯的威脅,尼克松尋求與中國合作。如今中美依舊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威脅,包括傳染病、核擴散、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嚴峻的全球性問題。特朗普政府蓄意挑起對華戰略競爭,嚴重破壞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進而加劇了全球治理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