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食重則農重,農重則水利重,水利重則堰重。碧水環繞的都江堰,是智者,也是仁者,改變了桀驁不馴的岷江,變水患為水利。
修建過程中,李冰深知了解水情就是了解民情,他深入民間,與普通堰工一起每天早出晚歸,與堰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察民情、了解民心、順應民意。李冰勤政,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非一勞永逸,一直以來,歷朝歷代,凡到四川主事者,都知道在每年冬春枯水季節修整堰體,淘理河道,待春種前完成歲修工程,清明放水,以確保川西壩子的稻秧能順利栽種。兩千餘年來,人們始終堅持李冰“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制度,兢兢業業地完善修葺,使都江堰始終功能完好,潤澤出川西地區沃野千里、良田萬頃。
澤世人者,世人永奉。千百年後,都江堰離堆公園堰功道旁,12位治水功臣的青銅雕像巍然肅立。擔當盡責、清正廉潔、造福百姓,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歷史留痕的都是這樣的民生工程和勤政精神。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千里岷江經過都江堰渠首工程分流,延伸出縱橫交錯的水網灌溉系統。到了成都,性格溫婉賢淑的錦江沿城而流,縱貫城市。浩瀚水系穿街過市,包容了碼頭船工的生計,承載起農家養人的材料,孕育出成都的富庶與秀麗。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漢末數十年間,幾代蜀漢君臣,以社稷興亡為任,他們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使蜀漢出現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太平景象。
治蜀看武侯。“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以身許國,在前後出師表中,勸勉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提倡愛民惜民思想,大力發展生產。
諸葛亮治蜀提倡農耕,他十分清楚都江堰水利建設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強調“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設立“堰官”,征調一千二百人建立管理維護都江堰的專業隊伍,他創立的這套嚴密管理體制,為後世歷代所沿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