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據新華日報報道,在改革開放初期,盡快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盡快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通過對外開放盡快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是我們的迫切任務。因此,衡量物質財富總量的GDP成了最重要的經濟指標,高速增長階段的出現就成為必然。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同樣是一個新的命題和新的使命。
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標準是存在重大差異的。在資本主義國家,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是資本的運行效率和控制力。而在社會主義國家,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衡量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從供給側看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合理性。而從需求側看,則取決於其富裕程度及與之相關的購買力。改革開放後,我國生產力取得了快速增長,與之相應,從1978年到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71元增長到32189元,增長了187倍,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跨越。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數意義上的富裕,不是高的基尼系數上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應該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收入結構,即極高收入者和極低收入者都是社會的較少人群,中等收入者占社會的極大比重,比如80%或更多。而在目前,儘管已經脫離絕對意義上的貧困,我國中等收入者僅僅占全部人群的30%左右,60%左右的人群是中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因此,從富裕到共同富裕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歷史性任務。
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目標意義上共同富裕的標準,在今後的探索中會更加明確。當前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一項長期任務,高質量發展顯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和現實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