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
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對打好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些都為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提供了遵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技術產業研究室主任張於喆文章表示,從國內發展看,從外部環境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外部風險的先手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重大機遇,也面臨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需在重要科技領域有所作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在此背景下,深刻理解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要意義,進而深入研究面臨的主要難題和應對之策,十分重要。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需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安排,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有效評估現存難點
文章指出,提高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首要的是“摸清家底”,及時有效評估“缺什麼”“差在哪”等現存難點問題。
一是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表現在多個方面。“卡脖子”問題主要表現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方面,既有面向產業發展的問題,也有基礎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具體來看,在行業層面,一些產業鏈的部分關鍵環節依賴國外供給,存在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在基礎材料、關鍵元器件等關鍵共性技術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比較大。比如,工業軟件是製造業在材料、工藝、機械、控制、應用等多個層級協同的集中體現,其生命力在於與工業需求的深度融合和應用數據的大量積累,是各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獲取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由於中國市場需求和數據積累的缺乏、產業生態體系的不完善,中國工業企業“重應用、輕研發”的觀念較重,造成了中國工業軟件企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二是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中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當前,中國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方面的瓶頸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可以說,越往產業鏈、價值鏈上游延伸,我們的自主可控能力就越弱,一些環節的自給率就越低。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在於持續加大基礎科學研究,力爭在新架構、新材料等方面實現突破。
三是內需潛力難以有效轉化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動力。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巨大內需潛力能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新技術實現快速迭代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但是,如何用好用足這一優勢是個重要問題。現實地看,當前中國巨大的內需潛力尚難以有效轉化為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動力。一方面,出於對新產品新技術可靠性的擔憂,一些企業對使用新產品新技術的意願不強。這些新產品新技術難以獲得市場認可,也就難以在國內市場實現迭代和發展成熟,創新企業也難以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獲得接續研發的資金,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國內產品聚集在中低端、研發長期處於跟蹤狀態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領域的相關政策和管理方法尚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使市場主體對市場機會的判斷受到影響,進而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利潤、研發投入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面臨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新技術新趨勢對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環境下,科學的組織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也越來越取決於產業鏈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開放性。特別是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科技創新的範式和組織模式正在發生系統性變化。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促進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變革,交易活動的非中介化和網絡化使“用戶”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形成了“用戶參與”的新價值創造模式。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高流動性、高度依賴數據以及多層次交互性等特點,使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可以實現資源要素的跨地區跨領域跨組織無障礙流動,這也極大地挑戰了現有資源配置的組織模式、協調模式、管理流程和評價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