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日本時報》網站3月14日發表題為《適應力強的中國試圖在充滿不穩定性的世界中通行》的文章,作者是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沈聯濤、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全文摘編如下:
不穩定是世界新常態。從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到台海緊張局勢,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世界面臨的種種挑戰瞬息萬變。儘管這些挑戰都超越了國界,但首先必須在民族國家範圍內構建應對它們的複原力。
如果各國仍立足於戰爭,它們就沒有充足的注意力和資源可投向國內的當務之急,比如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振需求、提供優質醫療、確保充分的社會保障和減輕經濟不平等。如果這些領域沒有進展,不滿只會增加,從而進一步破壞國內、區域和全球穩定。
以中國為例,中國不想陷入與美國全方位冷戰的零和博弈。考慮到這一點,它在2020年提出了“雙循環”戰略,重點放在加強中國的自力更生,從而提高其抵禦外部壓力和干擾的能力。
中國還保持著嚴格的新冠病例“動態清零”政策。這使它能夠讓死亡病例總數保持在低水平:如果中國的新冠肺炎死亡率與美國相當,那麼意味著將有大約400萬中國人死亡。相反,中國僅記錄了幾千例死亡病例。
除了拯救生命,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還使該國得以避免曠日持久的全國封鎖帶來的經濟拖累,從而促進生產和消費的迅速恢復。這讓政府有信心實施旨在提高增長質量和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結構調整政策。
財政和貨幣穩健政策幫助確保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定。此外,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21年僅上漲0.9%,而美國的漲幅為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