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3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對衝地緣政治的衝擊
就地緣政治影響而言,沒什麼比美中從戰略合作轉向戰略競爭更重要的了。這一變化使許多觀察家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變黯淡。一些人認為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從成功的發展道路上退出,走上一條不太繁榮的自主之路,以緩和地緣政治的衝擊。然而,中國在某些領域加強自主的努力,是對外部壓力的合理回應——不太可能給經濟模式或前景帶來厄運。
美國加大遏制中國崛起的力度。除了加征關稅和設置非關稅壁壘外,還限制中國投資,禁止美國資本進入中國戰略產業,並迫使中企從美國退市。但這些政策只會給美國帶來不斷增加的戰略成本。且與流行看法相反,它們對中國經濟的持久影響可能非常有限,更不用說阻止中國經濟崛起了。相關討論還漏掉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在科技實力方面,以物質和人力資本積累的存量價值衡量,中國已跨過關鍵門檻,在科技上趕上美國,只是何時而非能否的問題。
中國領導人很清楚,須更快地實現全球科技均勢,才能更好地減輕地緣政治影響帶來的風險。近年來,中國政府提高支出加強在基礎和戰略領域的能力,包括教育、科技、農業和可再生能源,還實施旨在支持前沿高科技產業——如大數據、雲計算、5G和AI快速發展的政策。
這種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向更先進經濟發展階段轉變的內生需求,而不僅僅是應對美國遏制和地緣政治衝擊。因此,美國遏制的最大影響也許是暴露中國的弱點,並促使中國在解決這些弱點方面取得更多進展。
中國並不認為美國的遏制政策會迫使中國退出現有全球經濟體系,更不會導致中國接受一種內向型、國家控制的發展模式。預測美國政策將產生此類影響,其實是低估了過去幾十年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競爭力提升及其對全球經濟的深刻影響。
中國已是第二大經濟體,積累了大量物質和人力資本,還深深嵌入全球生產中,且是全球生產的核心,與發達經濟體形成互補關係。因此,中國不太可能被以任何全面的方式排擠出全球供應鏈。
打造抗風險能力的同時,中國繼續推動經濟開放,例如改善商業環境、創建更開放的金融部門、建立更多自貿區。而政府仍致力於開放國內市場,保持與國際市場的聯繫。中國的增長和生產潛力遠遠沒被挖掘出來,美國的遏制政策和地緣政治衝擊,阻止不了中國勢頭。(作者Zhang Jun,喬恒譯)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