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暢”的戰略
文章強調,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任務。當前,中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堵點與世紀疫情帶來的周期性痛點並存,加之內外循環的難點仍未得到根本破除,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仍然任重道遠。
疏通傳統結構性堵點。長期以來中國國民經濟循環存在一些堵點,在今年經濟工作中要面向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推進政策實施,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城鄉大件商品消費和綠色智能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積極促進流通體系建設,創新流通組織和業態模式,推動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銜接,完善縣鄉村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緩釋短期周期性痛點。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由於供給衝擊與需求收縮,中國國民經濟循環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痛點,宏觀經濟政策應該予以重視和紓解。既要綜合施策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幫助企業應對原材料上漲、國際物流不暢、零部件斷貨和用工短缺等問題,保障產業鏈安全和供應鏈穩定,還要扎實推進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統籌好推動疫情防控和引導居民消費,促進基礎性消費、聚集性消費復甦增長。針對疫情對不同人群收入的差異影響,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適當向受影響較大的人群傾斜,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對相關人員加大生活困難補助力度。
化解內外循環難點。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同時,還需要解決內外循環暢通的問題。應該針對疫情以來全球供應鏈阻滯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通過國際多邊合作盡快恢復國際供應鏈穩定,積極幫助企業調整供應鏈方案和組織方式,促進內外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在疫情有所緩解的前提下,深入開展跨國聯防聯控,穩步調整對外疫情防控措施,促進內外要素資源流動逐步正常化。要進一步推動制度型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
切實守住“險”的底線
文章提出,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既是經濟平穩運行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暢通經濟循環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准拆彈的基本方針,做好經濟金融領域風險處置工作。
穩妥化解存量風險。2021年,中國宏觀杠杆率相較2020年的水平下降了約8個百分點,經濟金融領域的存量風險有所緩解,但部分存量風險仍可能顯性化,需要實時關注和擇機化解。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應對地方債務風險,持續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促進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逐步出清;加快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充分利用可轉換債券等形式豐富資本金來源,避免銀行領域的金融風險擴散傳染。
有效遏制新增風險。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加之風險處置過程中可能出現新的風險形式,因此新增風險同樣值得高度重視。比如,要關注疫情背景下企業和居民債務風險提高的情形,重點針對違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在風險處置過程中,應該加強部門協作、行業協調和政策協同,避免出現次生金融風險。
積極應對外部風險。2022年是全球疫情的第三個年頭,由於全球通脹預期高企、跨境資本流動趨頻等因素,抑制外部風險對內傳導是中國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的重點工作之一。針對主要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收緊對中國的衝擊,重點防範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出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的風險。在全球金融體系脆弱性增強的背景下,應該有效避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擾動衝擊,通過穩定預期、有效引導和強化監管,避免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造成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