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據法國媒體10日報道,針對俄烏談判事宜,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當天表示,烏克蘭必須在頓巴斯等地區擊退俄軍,才能舉行烏俄兩國總統會晤。這與之前烏克蘭方面對總統澤連斯基和俄總統普京舉行會晤給出的前提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
結合歐盟領導人和英國首相約翰遜接連訪問基輔,並都表態將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而且包括此前從未涉及的重型裝甲武器,可以看出,俄烏衝突將持續多久,並不完全取決於戰場形勢,也並不完全取決於俄烏當事雙方,而是由多重因素所決定的。在這些因素中,美國要實現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無疑占據的影響比重是非常大的。
烏克蘭目前需要獲得更多勝利從而擁有更強硬的談判立場,不希望衝突在短時期內結束。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此前就已公開表示,這場戰事要持續數年,甚至是10年。華盛頓顯然期望俄烏衝突能打多久就打多久,直到俄被徹底削弱為三流國家,甚至是直到普京下台,在俄出現一個親美政權。
首先,扳倒普京是美國和北約心照不宣的目標。上月底,美國總統拜登在訪問波蘭時突然說“不能讓俄羅斯總統普京繼續掌權”,實際是把美西方一些政治精英的真實目標說漏了嘴。如果這個時候實現俄烏停火,俄軍班師回朝,顯然不符合這些國家的政治目的。俄烏衝突在此時戛然而止,也不符合美國對這一危機的規劃。所以,美國與一些北約國家必須繼續為這場衝突火上澆油。從美國派遣電子偵察機向烏克蘭軍方提供情報信息支持,到通過衛星提供通信以及對打擊坐標的精准定位,俄羅斯以坦克集群為主的地面作戰優勢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戰場形勢將更趨複雜,戰鬥會更加慘烈也會更為持久。
其次,華盛頓似乎對推動俄烏談判達成協議並不積極。不僅不積極,美國還在製造各種各樣的事端,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武器和大額軍事援助,它甚至通過“租借法案”,從政治上和道義上給俄羅斯打上“當代納粹”的標簽。這些明顯是慫恿烏克蘭繼續與俄對抗,而不是走和平談判的道路。這也是談判遲遲未能取得根本進展的幕後根本原因。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每每談判取得進展,就會出現其他插曲。顯然,通過俄烏衝突的長期化削弱俄羅斯,甚至拖垮俄羅斯,更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第三,歐洲陷入長時段的亂局,令歐洲國家在安全上更依賴美國,也更有利於美國把戰略重點放在印太。如果俄烏衝突盡快結束,歐洲肯定會對這場安全危機進行一場深刻反思,而歐洲加強戰略自主的風向再起,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