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老戲樓,正乙祠曾經見證了京劇的興起與發展,“命運不濟”時也曾淪為倉庫、兵營、煤鋪、招待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重新恢復戲樓本貌。2018年12月31日,在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後,正乙祠關門謝客。此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過深入調研後決定,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
“北方昆曲劇院對正乙祠戲樓的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協調推進對正乙祠的加固、重裝工作,組織多方力量研討探索如何用好、用活這座殿堂級的文化‘活化石’。”北方昆曲劇院黨總支書記孫明磊說。
據介紹,此次重修自去年啟動,按照古建“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要求,對小院進行了彩畫補彩和重新粉飾。舊時,會館院落中都會留出白色的裝飾墻,畫師在上面繪出吉祥圖案,彰顯會館地位。現在,“柿柿如意”“花開富貴”“鬆鶴延年”等裝飾畫都已重繪完畢。走進游廊,好似入畫,百年清音雅樂猶如在耳。
與院落裡清晰可見的變化相比,戲樓裡的改造則隱藏著更多看不見的“秘密”。北方昆曲劇院青年導演、正乙祠戲樓經理張鵬告訴記者,戲樓內部首先對光源做了重新布局。此前,舞台燈光主要集中在大廳的主梁上,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將其挪至面對舞台的三面空間裡,不僅更安全,也更富於變化。在戲台、廊柱、台階、包廂等處則安裝了LED冷光源,這些光源是可感的,便於觀眾登樓和演員下台互動。
另一處別具匠心的“機關”,是藏在戲台上的升降多媒體紗幕投影。傳統戲樓是開放型的空白舞台,舞台伸出,三面面向觀眾。多媒體紗幕投影將利用這樣的空間特點,配合不同的演出內容做出變化,以此拉近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距離,增強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 營造出“沉浸式”的觀演體驗。
“我們的所有改造,都以文物保護為前提,既充分發揮戲樓小而美的優勢,讓觀眾感受傳統演出空間的魅力,同時也運用了當下許多文化科技新潮元素,吸引更多年輕群體走近傳統文化。”張鵬說。
“會館有戲”推動活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