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防控傳染病的方法有很多,接種疫苗是其中既經濟又有效的一種。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目前我國新冠疫苗接種32.95億劑次。多項研究表明,新冠疫苗能顯著降低感染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因此,我們要對疫苗在抗擊疫情中的積極作用抱有信心。
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在全球肆虐,疫苗接種再次引發人們關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表明,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低,是導致死亡率偏高的主要原因,這令人十分痛心。有學者統計了近期部分亞洲國家80歲以上高齡人口兩針新冠疫苗接種率,日本高達98%,新加坡為94%,韓國也超過90%。相比而言,我國內地60歲以上人群兩針接種率為80%,與上述國家的數值還有一定差距。於是,進一步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新冠疫苗接種率,逐漸成為各界的共識。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已經積極行動,呼籲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老年人盡快完成接種。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老年人疫苗接種這件好事辦好?
理論和經驗都表明,有基礎疾病、未接種疫苗的高齡老人,始終是疫情中最脆弱的一個群體。因此,許多國家都把老年人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的優先人群。南美洲的智利就是按照年齡組,從長者開始接種,然後才是年輕人。71歲的智利前總統皮涅拉在2021年2月12日公開接種中國新冠疫苗,是該國繼第一批(90歲以上)、第二批(80歲至90歲)之後的第三批接種者。鑒於當前我國情況,要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
這裡所說的積極穩妥有兩個內涵,一是盡可能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率,二是盡可能減少接種過程中的嚴重異常反應事件。自國產新冠疫苗附條件上市以來,各地在中央統一部署下推進疫苗接種工作,總體上有力有序。其中,以全人群全程接種覆蓋率為主要指標的考核方式,有利於地方理解和掌握。要把這兩個內涵盡可能統一起來,可以考慮用“接種率/嚴重異常反應率”的新指標來考核各地工作。
一方面,鼓勵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實際的措施,科學引導老年人應接盡接;另一方面,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接種,對身體條件確實不適合接種的老年人要妥善對待,尤其是防止滋生新的社會矛盾。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加大監測和監督力度,防止善意的政策在個別地方執行走偏。這樣做的出發點也是為了人民健康,即最大限度減少基礎疾病較多的老年人發生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特別是對於那些救治能力弱的地方而言,更需要有這樣的底線思維,以防範社會穩定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