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近日召開的經濟形勢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強調,要穩住經濟基本盤,以穩就業穩物價支撐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經濟日報發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湘智文章表示,穩住經濟基本盤,最終目的在於保障民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大局穩。今年3月PMI數據顯示,製造業和服務業供需同時收縮,中小企業仍處收縮區間,面臨需求下降、輸入性通脹導致的成本攀升問題,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導致經濟活躍度下降。在此背景下,就業該怎麼穩?必須繼續加大對微觀主體紓困力度,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穩住了市場主體就抓住了穩就業的源頭。
文章提出,首先,靠前安排並加緊實施穩就業政策。繼續發力保障困難行業和弱勢群體的剛性需求,如房租、債務支出、低收入群體的兜底保障。受疫情衝擊,一些中小微企業在房租方面壓力不小,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對承租的中小企業均給予適當減免,各地對長時間採取減免租金措施的運營方也給予了適度財政補貼。此外,今年的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明顯快於往年,更大規模的退稅減稅政策在路上,中央財政將在正常轉移支付保持較高增幅的基礎上,安排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轉移支付。
其次,讓市場有“造血”功能,為就業拓渠道。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等科技對就業的“重塑力”得以較多展現,無接觸商業、線上問診、共享員工等“互聯網+”商業模式,催生了一批新職業。作為增崗位、保就業和職業發展的新藍海,新就業形態需要更多政策助力,以實現就業擴容提質。這需要盡快落實落細社會保障、勞動報酬、職業傷害、技能培訓等多方面措施,補齊勞動者權益保障短板,促進新就業形態釋放更大潛力。
再次,提高公共服務的精准性,關注重點人群的就業需求。行業之間用工需求是否“冷熱不均”、招聘信息發布是否優化、求職人員引導是否到位、企業招聘行為是否規範等,都事關穩就業的質量。各環節應高水平銜接,針對日益突出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崗位匹配度。還要完善法律法規,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文章強調,好政策需要真執行。各地應落實好國家出台的針對性舉措,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對五大困難行業暫緩繳納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費;對弱勢群體發放失業補助金、臨時生活補助;對中小微企業提供穩崗留工返還和補助等。要抓緊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優化重點企業用工保障服務,精准對接供需雙方需求,做好統籌協調等。既要為市場主體保存“元氣”,也要為困難行業、低收入人群增添“底氣”。
與此同時,今年全國大學畢業生數量高於往年。要盡快出台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支持措施;考慮疫情影響,出台鼓勵延遲錄用和延遲離校畢業生的系列幫扶措施。加快補齊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並積極開展職業培訓與就業補助;對困難人群要實施就業援助,提供兜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