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農田建設有了更高的國家標準。日前,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批准發布《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這是2014年原《通則》發布後的首次修訂,也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農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歸並至農業農村部後,農業農村部牽頭修訂的第一個農田建設領域國家標準。
保障糧食安全,要害在種子和耕地。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猶如耕地安全的“鳥之兩翼”。耕地保護既有數量紅線也有質量紅線,農田建設既發力於質量也發力於數量。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當前耕地現狀不容樂觀,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碱化、東北黑土地退化等問題尤其突出。按照規劃,到2022年末,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據測算,由此新增的產能相當於新增2.75億畝耕地。可見,農田建設是彌補耕地數量下降、質量不足的重要措施。
截至目前,我國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9億畝,有力支撐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連年豐收。但總體來看,由於耕地自然禀賦基礎不好,農田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大部分耕地防災抗災能力依然不強,高標準農田占比不足一半。經過多年建設,資源條件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多數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剩餘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儘管農田建設對農業和農民很重要,但對地方的經濟效益不顯著,導致一些地方改善耕地質量的投入不足。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必須有科學適宜的標準。由於機構改革之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對資金使用、投入標準、建設內容、組織實施等要求不盡一致。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對什麼樣的農田屬於高標準農田,存在認識不一致、建設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以新的國家標準出台為契機,科學統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體系已經形成。面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今後要高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從三大導向突出高質量要求。
突出產能導向。農田必須是良田,良田優先是糧田。農田建設的目標是提升農業產能。《通則》分省給出了高標準農田建成後三大穀物應達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參考值。這意味著,既要加強水利、道路、配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外觀形態質量;又要改良土壤、提升肥力,改善耕地內在質量狀態。要優化建設布局,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等重點區域優先開展。要新建與提升並重,既要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推進已建項目的改造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