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22-04-21 08:47:40


 

  運用科技考古,提升發掘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

  為進一步加強科技考古,促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建議:

  完善推行科技考古的制度保障。國家相關部門要組織研究機構制定田野考古中全面應用科技考古的工作手册,在考古項目檢查驗收中要加強對科技考古進展的督導和考核比重。及時調整完善相關管理辦法,保證考古裝備設施提升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在經費預算和實際撥付上向科技考古傾斜。

  突出科技考古的學科規範。強調規範是引導科技考古科學發展的必要條件,應完善和執行科技考古各個領域的操作規範,在統一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研究。設計好一個考慮全面、歸類科學、用途廣泛的數據庫,將全部資料分門別類地輸入進去,保證資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比較研究、集成創新搭建一個平台。

  加強中國科技考古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學術交流是學科發展的不竭動力,強化國際合作研究,吸引國際上的一流學者關注中國的科技考古研究,同時把中國科技考古的成果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強化科技考古人才的培養。要全面、系統地對全國考古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科技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實踐案例,既要強調科技考古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獨特性、可行性和實用性,更要始終突出考古學的研究目的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屬性,提升科技考古的教學質量,推出科技考古精品課程。培訓和引導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人員掌握某項甚至多項科技考古技能,塑造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

  考古發掘是研究中華民族歷史、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工作。考古發掘成果可以延伸歷史軸線、活化歷史場景、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對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脈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國地域廣大,邊疆地區的文物遺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物例證。做好邊疆地區考古發掘與闡釋,對深刻認識各民族互鑒互學的歷史,強化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推動民族團結,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建議:

  配合“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和“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制定實施邊疆地區重要考古規劃和實施辦法,圍繞史前文明、中國文化基因以及邊疆與周邊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考古發掘和闡釋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十四五”期間,劃地區、分階段、有目的展開邊疆考古發掘和闡釋,讓人們對邊疆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加強考古成果轉化與傳播。建立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滿足群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望。教育和引領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