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2021年中國貿易高速增長,創下了6764億美元貿易順差的歷史紀錄,貢獻了4%的GDP。然而,當前國際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發展面臨新挑戰,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俄烏衝突導致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因戰爭影響總量至少下降1個百分點。在出口拉動力減弱的情況下,要實現今年全國兩會制定的經濟總量增長5.5%左右的目標,中國必須下大力氣增加內需,讓投資和消費這“兩駕馬車”提供更大的動力。有鑒於此,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財金學院教授塗永紅文章表示,金融具有引導資源流向特定領域、跨期配置資產、分散風險的強大功能,在刺激居民消費特別是推動居民進行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方面需積極作為,充分發揮加速器作用。
文章提出,首先,應改變觀念,高度重視個人消費信貸。2021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而個人和家庭是消費的主體。從人的生命周期看,消費曲線和收入曲線很少交叉,二者大多數時候是不一致的。通常年輕和年老時都入不敷出,中年時收支相抵有盈餘。要滿足年輕人對住房、購車、家電等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老年人對高質量養老生活的需求,金融機構應提供更多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運用個人貸款、理財來實現收支跨期平衡。金融機構應該調整信貸政策,適當提高消費貸款的規模和比例,將考核激勵向個人消費業務傾斜,引導更多資金支持消費信貸。
其次,應改革信貸制度,將靈活就業者納入消費信貸客戶範疇。目前中國大約有2億靈活就業者,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已成為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規模龐大的靈活就業者成為消費市場一支重要力量。傳統的消費信貸制度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通常要求有固定的職業、固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大宗消費往往要求住房抵押,將靈活就業者排除在消費信貸之外。商業銀行應順應中國就業市場發展變化,修訂信貸管理制度,根據靈活就業者的特征,提供針對性的消費信貸產品,擴大消費金融的客戶範圍,為促進居民大宗消費開辟新路徑。
再次,強化金融科技賦能,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和消費金融產品。相較於企業,個人的信用風險較大。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在創新機制和產品促進消費的同時,必須加大金融科技的賦能作用,做好風險管理工作。只有保證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金融功能。在開展消費信貸時,不能簡單依靠住房抵押來控制風險,要綜合考慮財務、非財務因素,放寬有固定職業、固定居所、固定收入等信貸條件,構建更加科學的消費信貸風險評估模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擴大消費信貸規模。
最後,進一步完善大宗消費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發揮金融功能支持居民大宗消費,既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金融作為,又是普惠金融的重要落腳點。居民大宗消費具有涉及面廣、單筆業務金額小、拉動產業鏈條長、數據豐富等特點,需要加強支付清算、數據管理、技術系統等金融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倫理、金融標準等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更好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營造金融促進居民消費的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