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科研工作者——
十餘年扎根三峽監測滑坡
船行三峽神農溪一處江面,峰巒起伏。不遠的岸邊,坐落著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野外站)。
一大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7名師生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著規劃路線,師生們分頭巡視滑坡上的監測設備,檢查外觀和使用狀況,逐一拍照記錄。野外站副研究員陳春輝介紹,野外站的大型綜合試驗場布設了天、空、地三大監測系統,能夠立體追蹤滑坡體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設的北斗衛星系統地表變形監測點,我們與它合個影。”野外站黨支部書記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師生們所在的黃土坡滑坡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古滑坡體。中國地質大學的科研工作者來到這裡,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綜合試驗場。
“試驗場建在體積6900萬立方米的巨型滑坡體上。”熊承仁說,最初這裡沒水沒電沒信號,如今完成生態複綠的黃土坡鬱鬱葱葱。
短暫休整後,師生們前往隧洞群,對地下水沉積物進行采樣。隧洞群是試驗場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員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個支洞,依托隧洞群提供的觀測條件,在滑坡體內完成了多項複雜試驗。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團隊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紹,滑坡體一旦複活,將有滑向長江的可能,從而引發災難。“我們的事業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緊緊聯繫在一起。”熊承仁說,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堅持現場研究,團隊成員長期輪流駐守,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特別是滑坡災害的防控提供基礎性長期觀測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