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5月9日,記者從江南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工程學院饒義劍教授團隊,通過反覆研究發現了尾孢菌素對太湖藍藻生長的抑製作用,這將為太湖藍藻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環境領域國際期刊《水研究》。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當水溫處於25℃—35℃時,湖水中的藍藻就會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水華。
春夏兩季,是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期,可引起水質惡化、水中氧氣被耗盡、魚類死亡等,從而破壞水體生態系統,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當地居民用水短缺,影響居民正常生活。今年,無錫將組織實施189項治太工程,確保太湖安全度汛、安全度夏。
“污染源源頭減排、物理除藻、生態修復等是目前藍藻治理的主要方法。如何開發一種更有效治理藍藻的方法,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研究重點。”饒義劍說。
饒義劍教授團隊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尾孢菌能夠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分泌尾孢菌素作為進攻植物細胞的“武器”。“我們通過電鏡觀察到尾孢菌素能破壞藻的細胞壁、細胞膜,以及抗氧化系統和光合系統,從而最終抑制有害藻的生長。”饒義劍說。
團隊採用低劑量的尾孢菌素通過室外太陽光的照射,即可使藍藻造成的水體綠色明顯消褪,抑藻率高達98%。
饒義劍介紹,該方法不但可為解決淡水湖水華提供新的方法,也將有效降低水環境污染防治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