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5月9日,俄羅斯於紅場舉行勝利日閱兵。俄總統普京在發表講話中針對兩個多月來在烏克蘭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稱,“這是唯一正確的決定”。事實表明,美國和北約是挑起這場俄烏危機衝突的始作俑者。僅從危機衝突本身所反映的一些新情況新特點看,有必要對這場衝突的新形態新要素進行客觀看待和剖析。
首先,俄烏衝突呈現出“混合戰爭”的鮮明特征。
二戰時期的那種大縱深、寬正面的集群作戰已成為歷史,以往的單打獨鬥、單一戰場、單一形態的作戰樣式不複存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西方主導的幾場局部戰爭所呈現的非對稱性、遠程精確打擊、空天戰場制勝的作戰形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國際政治秩序與地緣安全環境面臨多種混合威脅。
俄烏衝突發展到現在,美西方對俄所採取的極限單邊制裁,成為一場“真正的混合戰爭”,呈現出完整意義的經典式混合戰爭場景:金融、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法律、能源、航運、輿論、文化等多元交織,戰場的透明性、參與性、多維性、混合性交替出現;作戰樣式、打擊手段、作戰空間頻繁轉換,傳統與非傳統、正規與非正規、高烈度與低強度高度融合;單邊制裁與反擊制裁、供應鏈波動與市場價格波動相互傳導共振;網絡遮蔽與信息支援、自媒體掌上模式與深度偽裝技術真偽難辨,尤其是利用大眾傳媒散布“似是而非信息”或人為製造“虛假信息”成為輿論戰、信息戰、心理戰中簡單有效的手段。平戰邊界變得“模糊”,作戰樣式充滿“迷霧”,戰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戰爭形態的複雜性、滲透性和帶入性明顯增強,需要統籌國家戰略資源和戰略支援手段,在開戰控局收戰止戰各個環節綜合施策多措並舉才能有效應對。
其次,避免人道災難上升為戰略層面的重要抉擇。
伴隨作戰進程不斷展開,如何避免由此引發的人道主義災難成為現代戰爭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影響制約戰爭進程甚至成敗的重要因素。現代戰爭主要集中在中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城市戰就意味著破壞程度高、人員傷亡大,尤其使用建築物為掩體甚至以市民為人質,重型裝備難以展開、直升機易遭攻擊,這就給城市攻堅戰增加了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