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讓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
http://www.CRNTT.com   2022-05-11 11:31:36


 

  僅以雲南普洱茶為例,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從中國版圖上看,寧洱如嵌在崇山峻嶺之中的一片金甌。在這片36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區占96.8%,19.5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占55.5%。全縣20.48萬畝茶園分布於6鎮3鄉85村。自2008年6月普洱茶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後,這項技藝日益受到社會重視,45位縣級以上“非遺”傳承人活躍在茶園、作坊,建立了幾十個傳習所,帶領茶農用傳統技藝和勤勞智慧創造財富。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區位、資源、文化三大優勢,通過現代信息傳播與流通渠道,建立起普洱茶集散中心,使寧洱茶農徹底擺脫貧困,走上脫貧致富康莊大道。寧洱縣大力推動工商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廣泛參與,建設普洱茶生產原料基地、加工基地,探索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積極鼓勵傳承人創新性實踐,將現代工藝融入傳統技藝,利用茶葉的可塑性和緊壓茶模具,研製出七子餅、金瓜茶、沱茶,以及傳統吉祥字樣的緊壓茶產品,打響普洱茶的國際品牌。事實證明,普洱茶的生產性保護、創新性實踐、群眾性傳承,給這項古老的人類文化遺產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使其走向千家萬戶。

  構建“整體性保護”,保障“非遺”持續發展

  《非遺法》指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性”,除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體的整體性外,還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以及依存的自然環境構成的整體性。

  良好的生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中國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分布和與其相關的自然、生態、人文、經濟等因素,劃定出保護區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延續和傳承,與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相結合,構建以“非遺”項目為保護核心的文化生態系統,實現整體性保護。2007年至2020年,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後在17個省、區、市批准設立了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和1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它們在遺產傳承、生態保護、文化傳播等方面積累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如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是中國唯一以海洋漁文化為保護內容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以象山縣石浦鎮行政區域內的部分古村、古街道及海島為中心點,展示媽祖習俗、漁商、漁貿等生活場景,傳授漁燈、船模、海洋生物模型製作,表演魚燈舞、馬燈舞等民間非遺技藝,這些民間活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與海洋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典型的文化生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