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鍵時刻:“中國製造”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http://www.CRNTT.com   2022-05-23 08:21:48


 
  第三,製造能力強大,部分領先。鋼鐵、水泥、玻璃、家電、服裝、玩具等等,產能強大,甚至於我們從2017年開始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有一個說法,世界鋼鐵產量第一是中國,第二是河北,第三是唐山,第四才是印度。在製造業的一些重要領域,中國已經具有全球領先的競爭力。比如說機械製造、裝備製造,這是製造業的基本盤,也是中國製造的優勢盤。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個領域:軌道交通、通訊裝備、輸變電裝備。

  第四,有國家層面的產業協同能力。這是西方老牌工業國家所沒有的能力。中國是統一制國家,有中央層面的產業政策和產業協調能力。中國的產業發展政策,最早模仿日本,但比日本做的好,現在拜登上來以後,也搞產業政策,比如說芯片等等,但他們沒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優勢,中國有巨大的產業協同能力。

  為什麼要強調韌性?疫情之後,全球產業鏈開始收縮,各個國家都開始強調產業的自主性、可控性、安全性,而不再追求產業鏈全球布局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產業鏈有沒有韌性?有沒有自主性?能不能經受住一定的衝擊?這是需要高度關切的問題。西方對俄國全面、嚴厲的制裁,會不會慢慢牽涉到中國?肯定會牽扯,這叫長臂管轄。韌性的對立面是脆弱性。2018年底以來的一系列事變證明,中國製造的反脆弱的能力、抗衝擊能力還是經受住了極限考驗。大而有韌性,這也是對現階段中國製造的一個基本定性。

  但是還要看到,我們是傳統製造大國,不是現代製造業的強國。什麼是傳統製造?經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洗禮和賦能的製造業,是傳統製造業。也就是說,經過了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改造的這些傳統製造業,我們這些應該已經做得非常圓滿,尤其是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東、江蘇很多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企業或者企業群落,非常有競爭力,是響當當的Made in China。

  什麼是現代製造業?現代製造劃分成兩塊,一塊叫先進製造業,還有一塊高端製造業。先進製造業,我認為是經過了信息化改造的製造業,叫先進製造業。在中國有代表性的是兩車,一個是高鐵,一個是小汽車。毫無疑問這都是中國製造的名片,其中高鐵是金名片。但是兩車之中,最關鍵的東西受制於人,高鐵的一些關鍵零部件,如軸、轂等,還不能完全國產化,軟件系統包括牽引系統、轉彎系統、制動系統,這些技術仍然在德國人手裡;大功率小轎車的發動機還不能穩定國產。不是說造不了,西方先行業國家,做了很多專利布局,很難跨越,要做,就要付高昂專利費用。新能源車顛覆了原有的技術路線,所以我們基本與美歐同步。

  高端製造業的例子是雙機,飛機和手機。手機裡驅動程序現在我們也能做了,但建立生態系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手機裡7納米以下芯片我們也做不了。大飛機最關鍵的發動機我們做不了,全世界只有三家能做,美國的GE、惠普,英國的羅羅。

  如何衡量一國製造業的強弱?如何衡量中國的製造強國建設進程?中國工程院每年都發布一次製造強國建設指數。總體說來,這幾年指數的變化不是很大。世界製造業強國排序基本是四個陣營。第一陣營是美國,遙遙領先;第二陣營是德國和日本,伯仲之間;第三陣營是中國、韓國、法國、英國。中國的指數116,和第二陣營的日本差兩個點,比第三陣營排我們後面的韓國高50點左右;第四陣營就是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國家。

  其實,美國、日本、英國等國都有各自的排名和比較。譬如日本就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很多方面比日本強,而我們這個排名,法國人看了也不一定認可。但我認為中國工程院的這個指數相對客觀。這個排名和衡量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四個方面的指標。第一類規模類指標,主要是製造業當年的增加值、全球出口占比。現在我國當年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德日之和,出口占全球比重我們也是最高的。

  第二是質量指標,第三是結構指標,第四是可持續指標。後面這三項指標,我們相對較弱。在質量指標裡,我們的製造業知名品牌數少,全球製造業的十大品牌沒有一個。製造業產品的品質、質量、壽命、安全性、可靠性、滿意度這些,與德國、日本都有比較大的差距。因而增加值率低、利潤率低,同樣產品的價格大約是美德日的1/3左右;結構上,普通製造、傳統製造占的比重比較大,高技術產品、原創產品以及基礎產業貿易占比,與一二陣營國家有一定的差距;差距最明顯的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研發能力、專利儲備、人才數量、能耗指標等等。從目前的指標分析,近期目標,趕上日本,2025年應該可以,但長期目標,到2045年趕上美國,還是任重道遠,由於國際環境的急劇變化,需要付出有相當的努力,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國製造”的未來趨勢

  新發展格局下,或者說在國際國內劇烈變化的經濟政治格局之下,中國製造業有哪些趨勢?

  新發展格局就是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由於近幾年一系列的大事件,可以說,中國製造的外部環境出現了顛覆性變化。傳統製造,面臨著東南亞的追趕,而現代製造,西方在圍堵,在卡我們。我們前些年的製造業,尤其是東南沿海的製造業,主要是出口導向型。出口導向沒有問題,但是,現在的國際形勢、格局、遊戲規則都發生了變化,先行國家要和我們劃清界限,另外組團,另外搞自己的供應鏈產業。在高端製造上,拉幫結夥,小院高墻,定點脫鈎。拜登上台以來,這種手法和策略運用的更加明顯。

  現在大家在討論,,越南會不會替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會不會在全球產業鏈的重組當中代替中國?今年有幾組數據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今年第一季度越南GDP5.03%,超過了我們。另外還有幾個比較亮眼的數字:航空客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41%,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了45%,外貿增長54%,其中出口增長48%,而且這當中主要是製造業。出口的地方,就是填補中國曾經的出口市場空白,到美國、歐洲、亞洲,三星、戴爾、耐克等等都把自己的一些生產基地搬到了越南或印度。我們最近還看到郭台銘也在考慮把中國的一部分富士康工廠搬到越南。李嘉誠考察胡志明市,準備重倉越南,對越南的未來比較看好。

  這的確需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地位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把它保住。面對中美摩擦、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的衝擊,以及數字化、低碳化大潮,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正在重組。重組的原則將是收縮化、陣營化、自主化。當我們的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在逐步衰減的時候,越南、印度在這方面還有較大潛力。尤其越南模仿我們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潛力不可小覷。

  當然,東南亞越南印度這些地方重新建設一個新的供應鏈、產業鏈,還需要比較漫長的一個過程,至少需要10年的基礎建設。民間市場分工合作網絡的形成,不是一年兩年,有可能是一二十年的事。中國改革開放40年,在東南沿海三大都市圈,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形成了一系列的製造業的產業集群,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分工協作的產業鏈供應鏈。這與越南印度不可同日而語,這是該有的自信。

  中國不能永遠靠外循環和出口導向來發展製造業。小國可以,比如說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但中國這麼大一個經濟體對外依賴程度太高就有問題。我們的普通製造出口依賴程度比較高,而芯片,90%進口,傳感器,75%進口,關鍵領域,一卡就死。然而,外循環又不能斷掉,離開外循環,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就無從談起。應對疫情而導致長時間的產業鏈斷裂、經濟生活靜態、製造業停擺,其成本收益和後遺症值得認真計算。抗疫與經濟,要找到平衡點。上海作為世界級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中心,超過兩個月的封控,將帶來永久性不可逆的傷害。今年一季度以來,社會融資額、就業、地方財政收入等GDP上游指標十分令人擔憂,人們也對4.8%的GDP增長心生懷疑。我們必須看到,長三角作為世界製造業重鎮,傷害頗巨,一些資本和產業鏈的的確確在向東南亞轉移。

  中國的製造業發展最快的時段是入世後的前10年,我們獲得了極大的WTO規則紅利。但是現在規則在變,秩序在重建。拜登另組美歐、亞太、東盟等小圈子,試圖改變原有世界經濟秩序和規則,WTO或將名存實亡。我們還能不能繼續享受到以往全球化的規則紅利?俄烏戰爭之後會不會西方國家搞一個循環而中俄等國組成另一個循環?中國的創新鏈乃至產業鏈會不會與全球脫鈎?美國最近在國際上的一系列動作就是重建規則和秩序,重構全球產業鏈,而且拜登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中國剔除在全球產業鏈之外。
以上就是中國製造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新格局。有點嚴峻是不是?是有點。怎麼辦?

  過去這些年,製造業發展主要靠引進模仿吸收,再降成本,再搞創新,這樣的路子未來走不通了。很多領域追趕的差不多了,按照任正非的說法,大家都到了無人區,沒法照抄,沒得參考。而且對方還防著你。也就是說,以往的低成本發展戰略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走專業化戰略和差異化戰略。按我們中央文件的話說,要走專精特新之路。什麼是專精?就是專業化;什麼是特新?就是差異化。面對卡脖子,補短板是短期策略,鍛長板才是長期戰略。我覺得,工信部這幾年搞的專精特新企業梯形培育工程,是深得全國製造業企業擁護和中央肯定和倡導的一項政策,也標誌著我國製造業產業政策從選擇性產業政策向普惠性產業政策的轉變。

  首先,必須從整裝製造、綜合製造、裝配製造轉向基礎製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了無數的整條生產線,家電、汽車、手機等等莫不如此。我們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是裡邊的關鍵部分,我們做不了,國產化率很低。現在需要回過頭補上基礎製造的課。老牌工業國家,都是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建立了密密麻麻的專業協作體系之後,最後才出現了集成製造、裝配製造、T型生產線。如何把裝配製造前面和後面的鏈條補完整,補鏈、串鏈、鑄鏈,需要從工業強基做起,從產業基礎再造做起。具體來講就是6個基:基礎設備、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軟件、基礎共性技術,我們下一步需要強化這六個基。未來的集成製造,要發展和穩定一批核心企業,培育並依靠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其次,實現從大到專的轉變,倡導專業化生存、專業化發展、專業化引領,堅持長期主義和技術至上,走專業化道路。開口一寸,但是深達千尺。其實資本市場也是這樣,一些大的綜合製造企業市值並不高,而專業化企業,比如說像寧德時代(300750)、浙江萬向、福耀玻璃(600660)、百濟神州、隆基股份(601012)等等,細分領域做得窄,但一直做到全國第一和世界第一,這些企業資本市場反而給予很高的定價。
走專精特新之路,更適合民營企業。培育長板產品和長板產業,還得依靠民營中小製造業。像航空發動機、大型集成電路、超級計算機、數字機床等等,可以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可以依托央企或大型企業來做。但是走專業化路線,民營企業更有優勢,尤其家族型企業,可以不計代價的投入時間成本,但國企領導人有任期制,而且國企的考核主要還是保值增值。

  第三,抓產業鏈集群的培育。專精特新企業,首先是在一個產業集群當中成長,企業群落和產業集群最容易出現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隱形冠軍。產業集群的秘密是空氣當中有一種創新的氣氛,一種隱形的知識而且不斷迭代不斷更新,促使集群持續繁衍,持續壯大,不斷走向專業化、極致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成若干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現在各地幹勁很大。未來中國參與全球製造業的分工和競爭的時候,可能就是以這種集群的模式來參與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布局。專精特新企業嵌入一個產業鏈集群,而這個產業鏈集群,再加入到全球經濟循環當中。

  目前國內大的產業鏈集群都有市場中形成的各自群主、鏈主。應當認識到,產業鏈集群當中的鏈主企業是自然產生的,不是任命的。企業和企業之間,不存在什麼鏈長企業;央企鏈長制有可能固化強化新的不平等競爭關係,使交換關係變成上下級關係;那些大型國企與當地民營企業本來就是兩張皮,或者是灰色融入,並不能起到有效帶動作用,反而是大樹底下不長草。長春的一汽和中車就是例子;再說,央企主要在北京,中國的製造業集群卻在東南沿海,脫離太遠。

  第四,適應數字化、服務化、綠色化大趨勢。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相互賦能,路寬且長。通過傳感器采集到生產現場數據,海量化以後編程建立計算模型再上企業雲,整個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傳統製造企業鳳凰涅槃,華麗轉身,這就是工業互聯網。東南沿海,這樣的應用場景隨處可見。

  未來的製造業,製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雲大物移智區元”時代,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十分明顯。比如海爾, 10萬員工,生產線上只有1萬多人,大量的員工在搞研發、管理、營銷、服務。華為19萬員工,主要是工程師,而不是工人。小米甚至沒有自己的工廠,他只是建設供應鏈。美國的英偉達,既是軟件企業,國內叫現代服務業,但也生產芯片,又是高端製造業。

  製造業還必須要適應低碳綠色發展的新趨勢。所有製造業企業都應密切關注國家的雙碳1+N政策,要有緊迫感,要樹立綠色理念。綠色製造工程是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之一,相關政策含金量高,可以積極參與。隨著綠色消費的普及,綠色製造將有廣闊的市場,尤其新能源技術使能源再生化、製造化,有可能將是一場影響深遠的產業革命。碳中和市場還是一片藍海,如何減碳?如何降碳?在電力、建築、交通、工業等等領域,綠色製造技術和產品將大有可為。

  來源:中制智庫  作者:中制智庫理事長新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