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將中華文化入“網”上“雲”,實現在數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續利用,已被納入國家戰略。根據前不久印發的《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到“十四五”時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優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外。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必將為文化強國建設築牢“數字基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在信息時代,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文化數字化是一項基礎工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古籍、文物、非遺、方言等多個領域的數字化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持續進行,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接下來的工作,需要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發力,既要做到全覆蓋無遺漏,還要提高顆粒度精密度,讓中華文化以本真樣貌在數字世界裡得到傳承。
實現文化數字化,采集只是第一步。采集完成,並不意味著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已經建成。如何調集最大“算力”、設計最佳“算法”,打通文化資源的傳統分類方式,促進數字化聯動整合,並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優質IP,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更艱難也更重要的任務。對此,要有充分準備,心中有“數”。
文化數字化的過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手段,將文化素材導入虛擬世界,進而實現深度融合的過程。面對這個迥異於傳統文化樣式的數字空間,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邏輯語言,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和優質內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斷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世界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