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據人民網報導,用全國1%的面積、6%的人口創造全國約12%的工業增加值,10年跨過兩個萬億台階;工業對GDP貢獻超過40%,位居全國第一;工程機械、物聯網等6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數量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躍升,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提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第一方陣……6月20日上午,在“奮進新江蘇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活動——製造強省網絡強省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十年來江蘇在推進“製造強省”“網絡強省”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單一一亮相。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十年來,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本,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進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邁向中高端水平。”據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李鋒介紹,十年來,江蘇工業對GDP貢獻超過40%,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工業增加值10年跨過兩個萬億台階,2021年達到4.46萬億元,年均增長6.8%,增幅高於全國(6.3%)0.5個百分點;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35.8%,占比全國最高,製造業領先優勢進一步彰顯。同時,產業體系完整優勢進一步彰顯,全省製造業覆蓋31個大類、179個種類、609個小類,5個行業規模超萬億,機械、紡織行業規模居全國第一,電子、石化、醫藥行業規模全國第二。2021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7.5%、10年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39.8%、比2012年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人民網瞭解到,黨的十九大以來,江蘇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跨”的產業航空母艦,深化實施“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塑造江蘇集群和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其中,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納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個集群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數量占長三角一市三省的1/2,列全國第一。獲評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93家,其中國家級30家,總數全國第一;2021年示範基地實現工業增加值2.85萬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64%。
據悉,在重點打造的30條優勢產業鏈中,特高壓設備及智能電網等7條產業鏈基本達到中高端水平、國際競爭優勢明顯,2021年晶矽光伏組件占全國市場份額54%,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占全國40%以上;規模超千億企業12家、比2012年翻了兩番;超百億企業從2012年的120家增加到175家;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8家、285家、1998家,數量居全國前列。
十年來,江蘇持續實施大規模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智能製造發展,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檔加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七年保持全國第一,關鍵工序製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60.1%;工業軟件、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達1.2萬億元。蘇州、無錫分別獲批國家區塊鏈產業發展先導區、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南京、無錫分別獲批中國軟件名城、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全省擁有全球“燈塔工廠”達到8家。
據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高清介紹,2021年,江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0.3%,到2025年,江蘇要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13.5%左右的目標,需要進一步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到2035年,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下一步江蘇將加快實施數字核心產業加速、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數字政府加速建設等7個專項行動,促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十年來,江蘇加速構建自主可控先進製造業體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均為2012年的兩倍以上。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達2381.69億元,位列全國第二;2021年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4.48萬件,累計試點建設省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13家、其中國家級2家,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490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過3.7萬家。
此外,江蘇始終把綠色作為製造強省的鮮明底色,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淘汰落後、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製造。2012-2021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38%,以年均1.77%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7.4%的GDP增長。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50%。
李鋒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江蘇將以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為導向,開展產業基礎能力提升行動,推進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鏈,開創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智能製造新圖景,建設低碳清潔可持續的綠色安全製造體系,培育享譽全球的“江蘇製造”名企名牌,持續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計劃,形成一批引航企業、“鏈主型”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