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據中國僑網報導,馬來西亞古晉中中校董會主席黃良傑表示,華人和沙撈越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當時山都望地區是個繁華的港口,華人在當地和土著進行生意往來,也從事開採和熔鐵相關工作。儘管這個時期的港口在元代的時候沒落了,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期,也曾經和沙撈越有某些程度的接洽。
清末民初的下南洋時期,大量華人前往馬來西亞,並且定居在砂拉越。華人從海路,或者通過山路從印尼加裡曼丹翻山進入沙撈越。
他說,華人到馬來西亞之初,儘管生活困苦,可是依然不忘展開教育事業。起初,馬來西亞市區和各個鄉鎮有教書的私塾先生,大多是一些讀書人。隨著孩子的人口越來越多,很多會館開始辦學,因此就有了比較具有規模的學校,這也是華校的前身。
他繼續稱,二戰以後,百廢待興,古晉華社決定凝聚辦學的力量,以統籌統辦的方式,復辦市區的華校,於是有了由14社團所組成的古晉中華中小學校董會,當時有古晉中華中學(簡稱中中)和5間古晉中華小學。經過將近80年的變遷,14社團依然堅守統籌統辦的精神,集體管理著3間華文獨中和6間華文小學,延續薪火相傳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