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上世紀80年代,我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執教逾兩年。其間,除了教中文專業的在讀生,我還結交了幾位校外朋友,他們中有年逾花甲的老人,也有不同行業的在職人員,還有聰明好學的青少年。有時,他們邀請我和妻子到家裡做客、度周末;有時,他們來我們的住處交談,練習漢語,加深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秀美山川的瞭解,以便日後到中國旅遊、學習。他們之中有一位曾在中國生活過的古稀老人,她念念不忘第二故鄉——中國。還有一位聰明好學的少年,為了實現自己成為漢學家的理想,刻苦學習漢語。
安妮基的第二故鄉
我們到芬蘭的第二天,接到一位女士的電話,她用流利且帶著湖南口音的普通話說:“我是安妮基·西必來,歡迎你們來芬蘭工作。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以後有困難找我……”
安妮基年輕時是一名婦產科護士。1939年,她從芬蘭出發,雖然路上困難重重,但經過3個月的顛簸,最終抵達中國,並前往湖南湘雅醫院。她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了8年多才回到久別的祖國,與親人團聚。“沒有中國朋友的關照與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中國是我永世不忘的第二故鄉!”安妮基說。
的確,安妮基從未忘記中國。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她都會邀請我和妻子到她家歡度佳節。有一年春節,她特意約了幾位老姐妹和我們共度了一個“中芬合璧”的大年初一——吃的是餃子配芬蘭菜。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她在正對門的墻壁中央貼了一個倒寫的“福”字,“福”字下是一棵布滿彩燈的聖誕樹。席間,她當翻譯,大家互相祝福,談笑風生,好不愉快!
安妮基希望有更多的人學習漢語,瞭解中國。在她的鼓勵下,幾位老人表達了想學漢語的想法,以便日後能組團到中國游覽名勝古跡,瞭解中國文化。
老人們的行動力很強,春節過後,便組了一個班,找了一間幽靜的屋子做教室。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下午,這個班的漢語課正式開始了。每周三下午,我和妻子輪流給她們上課。老人們學習非常努力,刻苦認真,有時會興奮地說:“學好漢語,走遍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