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告顯示,非洲大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較弱,海平面上升速率、冰川退縮率高於全球平均值。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非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非洲東部僅存的冰川可能到2040年完全融化,其中肯尼亞山的冰川預計在2030年就會完全消融。
氣候變化給非洲大陸的經濟、社會、生態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水文、植被等變化加速了蟲媒疾病傳播,影響人類健康和農業發展;一些地區人口被迫遷徙,產生“氣候難民”問題;水資源缺乏和糧食安全問題不斷加劇,更多人口可能陷入極端貧困。據估計,如果不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2030年非洲將有多達1.18億極端貧困人口面臨乾旱、洪水和極端高溫的威脅。非洲開發銀行行長阿德西納表示,氣候變化每年給非洲帶來70億至150億美元經濟損失,“非洲別無選擇,只能應對氣候變化”。
非洲國家相關努力獲得肯定
近年來,非洲國家積極採取舉措努力適應及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獲得高度肯定。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學綜合理工學院學者維克多·昂格瑪表示,平均而言,非洲國家已將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用於支持減緩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在推動全球氣候議程方面,55個非洲國家中有53個簽署並批准了《巴黎協定》,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並在清潔能源、土地利用、森林保護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行動。
在能源轉型領域,非盟與近50個非洲國家制定了清晰的能源轉型目標,努力構建各國現代低碳、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體系。肯尼亞計劃在2030年實現100%清潔能源供電,地熱能的開發將幫助該國到2030年減少32%的碳排放量;摩洛哥計劃到2025年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超過52%,其太陽能產業每年可減少超過76萬噸的碳排放量;埃及正通過一系列行動展現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包括啟動2050年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發行中東北非地區首個主權綠色債券等。
在土地利用領域,塞拉利昂農民放棄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轉而在沼澤地里種植水稻,大大減少了燃燒所產生的污染排放。在薩赫勒地區,10個非洲國家正在種植樹木,築起“綠色長城”,努力實現到2030年恢復可利用土地面積達1億公頃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