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近日,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陷入經濟、社會和政治多重危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曾幾何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海洋風光秀美的斯里蘭卡被譽為“印度洋上璀璨的明珠”。然而,多重內外因素叠加共振,導致斯里蘭卡陷入諸多危機難以自拔。當前,斯里蘭卡各政黨正醞釀產生新政府,其如何應對眼下危局值得觀察,而整體前景不容樂觀。
此次危機根源深遠
眼下,斯里蘭卡深陷經濟、社會和政治多重危機,但經濟危機是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的總誘因和導火索。因此,理清經濟危機及其根源才能理解當前的斯里蘭卡形勢。
2022年以來,斯里蘭卡因外匯不足而出現糧食、燃料和藥品短缺。糧食短缺迅速引發糧食和食品價格飈升;燃料短缺不僅導致普通民眾的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加油困難,更引發全國範圍的嚴重停電,影響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藥品和醫療設備短缺則嚴重影響普通民眾的就醫訴求,一些危重病人甚至因此面臨生命危險。儘管斯里蘭卡政府採取了諸如改組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援助、通過雙邊渠道尋找支持等措施,但未能扭轉經濟危機惡化勢頭,最終引發了自斯里蘭卡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7月5日,斯里蘭卡總理維克拉馬辛哈在講話中表示,“斯里蘭卡國家已經破產,糧食、能源和藥品短缺的經濟危機將持續到2023年底”。
從整體看,斯里蘭卡此輪經濟危機可謂長短線、內外部多重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從內部長期因素分析,斯里蘭卡經濟結構不合理、對外依賴過大,是此次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在。斯里蘭卡農業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生產成本較高,生產率較低,主要生產茶葉、香料、海產品和椰子,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糧食。工業則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欠發達,主要工業制成品都需要進口。服務業包括酒店、零售、餐飲、物流、旅遊和金融服務等部門,其中旅遊業是外匯重要來源。很顯然,斯里蘭卡需要大量外匯用以支付進口工業制成品、糧食和能源,而出口創匯能力明顯不足,其創匯支柱旅遊業極易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
正因為如此,斯里蘭卡當局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從國際金融組織借錢維持經濟運轉和發展,這就造就了斯里蘭卡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居高不下的“雙赤字”局面。也就是說,斯里蘭卡國家開支超出其國家收入,被迫依賴外債和國際資本流入維持運轉。當前,斯里蘭卡外債總額高達510億美元。為了還債,斯里蘭卡政府過去兩年以來持續動用外匯儲備償還債務,導致其外匯儲備縮水高達70%,剩餘外匯不足以購買糧食、石油等必需品,引爆了此次經濟危機。2022年5月,斯里蘭卡政府宣布暫停支付當年到期的國際債務。此外,斯里蘭卡政府早在2019年12月就開始擴大當地貨幣供應,導致通貨膨脹居高不下。2022年5月,斯里蘭卡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40%,並且繼續攀升。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斯里蘭卡實際通脹率可能已經達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