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一事終一生,是每一位匠人的畢生操守。而如何在時代的更迭中做到守正且不斷創新,也是所有匠人都要面對的人生難題。在悠遠綿長的文化脈絡中,非遺曾遵循自身的步伐與節奏,嬗遞傳承。但在歷經機械工業浪潮與現代經濟衝擊的洗練後,散落於民間的非遺文化正在逐漸失去它們的原生土壤,甚至面臨著傳承凋敝乃至消亡殆盡的艱難處境。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工匠藝人在捍衛傳統的同時,更應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迎接新時代的考驗。
編導者匠心獨運,圍繞“傳承”與“發展”設置了主要的衝突線,張弛有度地展現了以蘇綉和香山幫營造為代表的匠人團體所面臨的困境,貫穿著傳統與現代、夢想與現實、集體和個人的矛盾衝突。兩千多年來,蘇綉能夠長盛不衰,皆有賴於綉娘們思想靈活的變通與技法的革新。
《天工蘇作》記錄並呈現了關於蘇州非遺的典範文本。影片鮮明的地緣特色,溫婉的蘇州韵味,通過營造煙雨姑蘇、青衣瓦巷、槳聲燈影的唯美意境,在幽幽淡香中,我們獲得了回望歷史的生動視角,觸碰與撫摸了比記憶和想象更為動人真切的蘇州古韵。當巧奪天工的蘇作作為大時代的一個側影,在充滿溫情的故事敘述中,被納入廣闊的銀幕世界,於巷陌深處隱喻和勾勒,作品就獲得了一種超越遺產視野、聚焦人文關懷與民族文化復興的藝術力量。
(作者:周安華,系南京大學教授、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劉垚娜,系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