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虎濤文章表示,面向未來,要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中國數字經濟。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數字經濟規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信息化發展成就斐然。在此背景下,充分認識數字經濟的特性,把握數字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將成為持續賦能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文章分析,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從區別上看,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據。無論是圍繞數據信息收集、存儲、加工、傳輸、追蹤形成的智能製造,還是依托數據計算和運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技術,數據都是重要原料和關鍵投入;而在傳統工業經濟中,資本、勞動力、土地是主要的生產要素,數據尚未成為賦能價值創造的關鍵要素。從聯繫上看,傳統工業經濟擁有對數字經濟而言很重要的數據來源和應用場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傳統工業經濟領域的廣泛使用和深度融合,可以提高傳統工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經濟構成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
數字經濟的構成和發展包含著對傳統農業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的滲透、覆蓋和創新,而傳統工業經濟向先進智能製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也體現著數字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分類統計(2021)》中可以看到,數字經濟分為數字產品製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和數字化效率提升業5大類。其中,既有數字產業化部分,又有產業數字化部分,恰恰體現了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章指出,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傳統工業經濟擁有的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寶貴資源,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發展智能製造需要一定程度的工業能力積累。一國如果缺乏工業化歷程和一定的傳統工業基礎,就難以進行先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吸納和推廣。中國既有的傳統工業在結構和規模上具備良好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基礎,能否依托現有條件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關鍵。
傳統工業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也可以為數字經濟尤其是數字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數字經濟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其持續發展取決於各產業部門的匹配和支持程度,數字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能源、電力和材料等傳統工業部門的支持,而後者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又可以更好地促進數字產業化發展。
文章最後說,當前,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數字經濟對後兩者的替代和消滅,而是超越和發展。正如工業經濟之後,農業經濟並未消亡,而是通過工業的滲透、支持和改造,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數字經濟也不會替代、取消傳統工業經濟,而是通過數據這一關鍵要素轉變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方式,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因此,正確認識數字經濟的特性,把握好數字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的區別和聯繫,堅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更好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