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網評:每日優鮮遇發展危機,“先燒錢再賺錢”已不可持續
來源:新京報 作者:陳白
最近有市場傳聞稱,每日優鮮由於融資未交割成功,無力解決員工薪資欠發、供應商欠款等問題,公司解散。
對於這一消息,每日優鮮對媒體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業務及組織進行調整。次日達、智慧菜場、零售雲等業務不受影響。由於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無論是不是如同傳言所說的“就地解散”,從每日優鮮的回應來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這家公司已經來到了生死關頭。
這一刻的到來,比所有人預想得更快。畢竟,現在距離這家公司的高光時刻也並不算遠。在去年美股上市之前,每日優鮮備受投資人青睞,共計獲得11輪95億元融資,投資方包含騰訊投資、時代資本、中金資本、高盛集團等明星投資機構,也有青島國資、蘇州常熟政府產業基金等國資。
但伴隨著每日優鮮登陸美股,二級市場在首日就以破發表達了“無人接盤”的窘境。一年之後,公司團隊卻也始終未能交出盈利的成績單,並以極快的速度燒光了近百億融資,陷入絕境。
作為這一賽道上的明星公司,每日優鮮從創業至今,可以說是完整記錄了生鮮社區電商近年來的多次起承轉折。
對於曾經堅信“所有行業都可以重做一遍”的投資人來說,生鮮電商無疑是一個看起來誘人、卻始終無人攻破的神秘戰場——所謂的平台打法、以快制快、燒錢大戰、流量池理論等等在其他賽道屢試不爽的套路,在生鮮賽道上全部都不再發生作用,留下的祗有這一戰場上前赴後繼者們的悲劇注腳。<nextpage>
環顧當下這一賽道上每日優鮮的競爭者們,即便沒有陷入如它一樣的困境,但日子其實都算不上好過。其他生鮮電商平台,這些年來都面臨著天量投入不見回報的質疑。當然這一質疑的底層邏輯是,在行業燒光了1000億之後,卻依然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形成了可持續的商業閉環。
包括肉蛋水果蔬菜在內的生鮮銷售,非標品類繁多、對供應鏈積累能力要求極高,可以看到,即便是超市行業的多年“從業者”永輝,在宣布轉型生鮮超市之後不到數年時間就徹底顛覆了這一戰略、退回賣場。
而對於主打社區電商模式的“每日優鮮們”來說,挑戰還要更大一些。除了標品問題之外,生鮮品類的易耗、易損同樣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而這種成本被建立在“1小時達”甚至“30分鐘送達”的配送承諾基礎上,則直接意味著要麼背後已經建立了極為科學化、現代化的供應鏈響應體系,要麼就代表著大筆的沉沒成本和沒有休止的燒錢。對於後者,沒有人會長期為這種虧損買單。但對於前者,生鮮電商們要想憑借一己之力改變中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體系,必然是蚍蜉撼樹式的投入。
這也再一次證明,此前平台經濟所習慣的“先燒錢再賺錢”的套路不可持續。過去數年來,在資本的催化之下,許多行業都在“用互聯網思維重做一遍”的夢想下出現了一批融資巨大、發展迅速的公司。只是沒有長期良性發展模式支撐的泡沫,必然很快就會破裂。
所有的互聯網平台,其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產業發展的底座,需要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的配合和支撐。對於接下來的創業者們來說,與其去追求大而全的“平台思維”,能不能回歸到產業本身、從“快公司”思路返回精耕細作的長期主義,真正回歸到解決產業發展的痛點上去,才是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