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事實究竟如何尚無定論,但場外期權業務卻被放到聚光燈下,更是一度衝上微博熱搜。基金經理究竟是否能參與場外期權?場外期權難道是新型“老鼠倉”的“瘟床”?
據瞭解,場外期權,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期權合約,是根據場外雙方的洽談,按照雙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自2012年開展試點,是場外衍生品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由於交易規則限制,國內場外期權目前只能機構和企業客戶參與,個人無法在券商進行場外期權交易。此外,據證券業內人士指出,公募基金產品也尚不能參與場外期權業務,那麼從而延伸出的違規手法可能公募基金經理以個人名義參與的違規的場外期權交易。
“我們幾個朋友就曾經一起凑過錢,買過一只股票的場外期權,後來到期也沒有賺到錢,就損失的權利金。”一位期貨公司員工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沒有內幕消息,想要通過場外期權業務賺到錢,幾率並不高。
可能的操作模式
“大家現在猜測,可能是基金經理們相中了一個小盤成長股。然後再開一個這個小盤成長股的看漲期權,狂拉正股,小盤成長股的期權就上漲10倍、20倍。由於個股期權可以放杠杆,所以,可以掙100倍甚至更多。就是用自已管理的基金去拉正股,然後用自己個人關聯賬戶去開正股期權,有點像前些年炒權證和近幾年的可轉債。拉正股股價,狂打衍生品的價格,掙的是衍生品放大後的資產價格。”一位資深證券市場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闡述了其中的簡單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