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匯改走過7個年頭,面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這一“常態”,市場主體匯率風險管理意識正逐步增強。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衍生品管理匯率風險規模達到7558億美元,同比增長29%,外匯套保比率比去年全年上升4.1個百分點,達到26%;新增匯率避險“首辦戶”企業將近1.7萬家,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姚進評論文章表示,應該說,這一變化是十分可喜的。前些年,有不少企業應對匯率波動較為被動,或只在匯率波動加劇時才重視匯率風險管理,呈現短期化、階段性的特徵;還有企業做套期保值由老板說了算,匯率風險管理的隨機性很大;甚至有企業存在“追漲殺跌”心態,希望利用外匯衍生品增厚收益或從事套利,偏離主業。這些“招數”或許在前些年匯率單邊波動下管用,但在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的當下,顯然不靈了。
文章指出,各種經驗教訓表明,“匯率風險中性”是企業應對匯率雙向波動的必然選擇。企業應該聚焦主業,建立起財務紀律,控制好貨幣錯配和匯率敞口風險。要樹立“風險中性”理念,不要賭人民幣升值或貶值,久賭必輸。同時,從長期穩健經營角度看,企業應該多關注外匯衍生品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監管部門花了不少心思幫助企業全面認識、科學管理匯率風險。今年4月,人民銀行、外匯局聯合發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強化政府、銀行和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完善匯率避險成本分攤機制,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和匯率避險業務方面的擔保,指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免收中小微企業外匯衍生品交易相關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手續費。今年5月,外匯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外匯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有關措施的通知》,主要是創新外匯期權產品,推出了兩類期權產品,擴大了合作辦理人民幣外匯衍生產品的業務範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匯率避險服務。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還聯合發文,要求各地用好外貿發展專項資金,為企業提供業務培訓、信息服務等匯率避險方面的公共服務。
文章強調,提升小微企業防範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一直是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下功夫的“重頭戲”。匯率風險對不同企業的影響存在明顯差別,這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在涉外業務中的競爭力、是否採取有效的匯率避險措施等因素相關。一般來說,小微企業匯率風險管理基礎較為薄弱,外匯套保比其他企業更少,也比其他企業更難,因此匯率風險承受力更低。為此,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繼續在降低門檻、優化渠道、配套激勵等方面助力小微企業破解匯率風險管理難題。
文章認為,小微企業自身也要克服“搖擺”心理。首先,要明白匯率是不可預測的,持幣觀望、擇機操作的實質都是在賭匯率走勢,可能會有一時的“收益”,但中長期看很難保證企業的經營利潤不被匯率波動侵蝕。在當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常態下,合理運用外匯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幫助企業鎖定經營利潤。
其次,要認識到關於套保“盈虧”的評價,不宜以鎖匯價與即期價差作標準,這忽視了套保的實質。只要企業鎖匯了,就鎖定了成本或收益。這是企業穩健經營、可持續經營的保證。
再次,要保持穩定的套期保值策略,切不可因匯率短期漲跌或個人主觀判斷,貿然改變原本適合企業的套期保值策略,否則可能會陷入更大的風險中。祗有長期堅持,才能幫助企業真正有效管理好匯率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