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寬進嚴出”,畢業門檻高
如何申請到比利時留學?近年來,隨著申請人數的增多,不少大學的申請難度也在增加。機緣巧合下,小陶接觸到了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的公派獎學金項目。據她介紹,基金委的項目主要分成兩種渠道——個人渠道和合作渠道,而她選擇的是合作渠道。基金委與不少歐洲院校有合作,共同出資資助申請人。“每個合作院校拿到的名額不一樣,比如說我瞭解到基金委和法語魯汶大學有一個合作項目,每年有10個名額。”通過公派獎學金項目,她最終成功申請到了法語魯汶大學的博士項目。
但被錄取只是漫長留學路的開始,在比利時,不少大學奉行寬進嚴出的政策,畢業門檻要比進入門檻高得多。不過,讓小陶感受最深的,還是比利時獨特的課堂和學術氛圍。與國內課堂不同,在比利時,學生在課堂上更為積極主動。“尤其是歐洲學生,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他們也會打斷老師去問清楚。”而在學術研究上,她深感導師面對自身研究領域的專注。“這裡的教授做研究非常細致,確定研究方向後,仿佛一輩子的論文都圍繞這個方向。當新的研究熱點出現,其他學者蜂擁而至,他們也不為所動。”
此外,平等的師生關係也讓小陶印象深刻。與導師的第一次見面,她就感受到這種中外差異。“在國內,我們一般稱呼導師為老師,不會直呼其名。但我的比利時導師表示我們是平等的同事關係,她說你不用喊我‘教授’,直接稱呼名字就可以。”這種平等關係也體現在日常校園活動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樂意積極發表意見。“只要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就要提出,不論對錯。”
腳步慢下來,在多元文化中學會享受生活
初到比利時,小陶曾驚訝於這裡的生活節奏。比利時人十分看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辦事效率與國內相比並不高。但漸漸地,她也感受到這種慢生活的獨特魅力。在國內,她時常感受到焦慮,身邊優秀的同齡人讓她感覺無法停下腳步。“在國內讀研時,我不敢鬆懈,但在比利時待了一年,我開始變得平和。”她笑稱比利時人“一點也不卷”,受此影響,她也逐漸學會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