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從功能角度來講,城市群內部的不同地區,特別是不同大城市之間,產業結構還是有一定的重合。比如上海、杭州、南京、合肥這幾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現代服務業,以及高科技、教育、金融等。但是,都市圈範圍之內,不同地區的分工更加清晰,比如上海都市圈,大量的高科技、金融、文化、教育等現代服務業集中在上海,特別是上海的中心城區,外圍就更多地發展製造業,再往外圍,就發展農業生態旅遊等。
需要建設更多的一體化協調機制,讓中心城市所產生的經濟增長效應與外圍地區共享
當前,中國已經發展到了城市群和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階段,必須要求部分經濟功能與行政管轄功能適度分離。需要有一體化的職能,可以從整個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層面,來統籌協調一些跨越城市邊界,甚至省級邊界的事項。
在跨行政邊界協調方面,都市圈面臨的問題更大。理論上說,都市圈內,核心大城市和周邊的中小城市之間,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以及分工和利益共享機制的意願更為強烈。然而,行政管轄邊界的存在,卻對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形成了更大阻礙。同樣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群之間建設高速公路網和高鐵,可以由國家來統一規劃,一體化障礙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如果在都市圈範圍內建一條地鐵,從中心城市延伸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卻涉及到土地制度和公共服務等行政管轄邊界問題。當面臨跨市甚至跨省的邊界時,如果不能一體化連片發展,就會導致在邊界處形成發展窪地。
當前,我們的跨城市和跨省級的協調機制在逐漸建立。但要讓一體化協調機制,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之內,更多更好地發揮作用,未來要突破的重點是利益共享機制。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先進經驗,如歐盟內部,有一些跨越國家邊界的發展區,國家之間在談好稅收共享機制以後,就可以在跨界的地區成立產業區,來共同發展。此外,還可以根據國內實際情況,進行帶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機制。比如近些年的飛地經濟,就是這樣一種模式。即將飛地建在中心城市的外圍地區,由中心城市提供技術和產業發展經驗,甚至扶持資金,而建設用地指標由外圍來提供,大家共享稅收。有些占地比較大的飛地,也可以建立在較偏遠的地區。
坦率地說,飛地經濟模式並不能完全解決城市群和都市圈一體化面臨的問題。因為隨著生產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大量的經濟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聚集。與之相應,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規模差距和稅收規模差距就會逐漸擴大。因此,需要建設更多的一體化機制,讓中心城市所產生的經濟增長效應與外圍地區共享。如探索在城市群範圍之內進行轉移支付,通過財政方式加大對外圍地區的投入;或通過一體化基金,對外圍地區進行投資,特別是對有當地發展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投資。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