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烽火歲月中,三位南僑機工的故事
“南僑機工”全稱“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從南洋各地回國參與抗戰的三千多名華僑汽車司機及修理技術人員的通稱。
抗戰爆發後,1938年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我國西南大後方唯一的國際通道,但大型貨運汽車駕駛、維修人員十分匱乏。“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得知後,於1939年2月發布《南僑總會6號通告》,並在報上刊登廣告,號召機工回國服務。
當時機工招募條件如下:一、能駕駛大型貨運汽車的司機及修理工。二、年齡在20歲以上、40歲以下,持有當地(僑居地)汽車駕駛執照者。三、略識中文,略會講普通話,無不良嗜好(尤其不嗜酒)。四、凡應募者,須持該地籌賑會或商會介紹信,知其平素確具愛國志願。
陳嘉庚振臂一呼,得到南洋華僑熱烈響應。烽火歲月中,三位南僑機工的故事十分典型。
從橡膠廠學徒到軍火運輸司機——林福來
林福來,1918年出生在馬來亞一個華僑小商人家庭,原籍福建廈門。因父母早逝,林福來18歲便進入陳嘉庚創辦的橡膠工廠當學徒,見習汽車駕駛和汽車修理。21歲那年,他懷著一腔熱血與幾個朋友一起,報名成為南僑機工。
抵達昆明後,經過兩個多月軍事操練課和駕駛操縱課,林福來被分配到西南運輸處第十四大隊當司機,主要任務是將軍火和汽油等抗戰物資運往昆明。出車執行任務飽一頓、餓一頓,經常還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林福來搶運軍火途中為避免與對面車相撞,連人帶車翻下山,被傾翻的彈藥箱壓住,幸得隊友救護才免於一死,但身上多處負傷,小腿被剜去一大塊肉。他親眼見到許多隊友因車禍、瘧疾或轟炸而犧牲,僅他親手掩埋屍體的就有100多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