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法國《世界報》網站8月21日刊登題為《馬裡:“巴爾漢行動”終結了法國在非洲長達30年的對外行動周期》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8月15日,反恐行動“巴爾漢行動”完成了從馬裡的撤離,但“法國仍在薩赫勒、幾內亞灣和乍得湖地區參與行動”,愛麗舍宮在當天發布的聲明中重申。防務問題專家、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埃利·特南鮑姆認為,這一轉變應當成為巴黎改變西非軍事模式的機會。
問:您如何評價2014年至2022年在馬裡的“巴爾漢行動”?
答:除了“巴爾漢行動”這一純粹的軍事行動之外,我們還必須考慮法國在馬裡行動的總結,很顯然是負面評價。最初的目標是阻止聖戰主義在薩赫勒地區的發展,并與馬裡軍隊建立強有力的夥伴關系,以令其變得強大。然而到了今天,這種戰略夥伴關系化為烏有,巴馬科對與巴黎簽署的所有國防協議予以譴責,“巴爾漢行動”宣告終結,聖戰主義繼續在該地區蔓延,并在各國社會中扎根。布基納法索繼續衰落,國家控制不見蹤影。尼日爾西部的局勢仍然令人擔憂。貝寧北部正處於加速聖戰化的階段。多哥和科特迪瓦有很多令人擔憂的地方。至於加納,局勢并不像當局聲稱的那樣平靜。
當然,反恐戰爭也取得了成效。聖戰分子隊伍出現了真正的人員減損,一些重要頭目被消滅。但我們很清楚,這還不够。頭目被替換,聖戰團夥適應了“巴爾漢行動”的模式,并繼續招募。在馬裡、布基納法索和阿富汗,聖戰主義的根源在於地方治理問題、腐敗或不存在的司法系統、缺乏基本服務以及安全部隊的掠奪性態度。在這些基本問題得到解決之前,聖戰運動將繼續發展。
問:這都需要“巴爾漢行動”來解決嗎?
答:法國軍方一直明白,他們既沒有辦法也不具備合法性來解決問題的根源。在戰略層面,“巴爾漢行動”的目標是給當地參與者時間來解決治理、政治甚至是社會問題。但很少有非洲夥伴願意聽取治理意見,這阻礙了軍事成功取得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