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轉行
2004年,我只身來到柬埔寨打拼,那年我30歲。在柬埔寨,我賣過小家電、服裝鞋帽等,漸漸地在當地批發零售行業站穩了腳跟。一次,在和朋友聚餐時,我品嘗到了當地的鷓鴣菜肴,味道十分鮮美。當時朋友隨口提了一句,“養殖鷓鴣或許是個前景不錯的產業”,我記在了心上。
說幹就幹。在簡單考察了一番之後,我聯系了兩個朋友合夥投資鷓鴣養殖。我們興衝衝買了200多只鷓鴣苗,還邀請當地一名懂養殖技術的老人來指導,并專門請了一名華人翻譯。然而,隔行如隔山,我們此前對養殖技術一無所知,專業術語溝通起來十分困難,很快就碰了釘子,首批鷓鴣苗幾乎都沒有長成。
剛起步就遭遇失敗,我的兩個朋友都打起了退堂鼓。我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要繼續嘗試,一定把這件事辦成”——這是我當時的想法。
當時,拿到品質好的鷓鴣苗很不容易,我就嘗試人工孵化。從用柴火加溫、用棉被保溫,到摸索著做孵化箱,我走了許多彎路,試了許多種方案,花了半年時間終於孵化出了幾只鷓鴣。那段時間,我經常戴著口罩,在超過37℃的孵化房裡一待就是一整天。在這個過程中,我從零開始一點點學習養殖技術,從一次次成功或失敗的經歷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我從養殖“門外漢”成了“內行人”,攻克了從引進種鳥到種蛋受精及孵化、雛苗培育,再到飼養成鳥的一個個難關。
掌握了一定的養殖技術後,我萌生了回家鄉繼續辦養殖基地的念頭。經過市場調研,我發現鷓鴣養殖在溫州幾乎是一片空白,大有潛力可挖,便堅定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為謹慎起見,我先在與東南亞氣候相近的雲南辦起養殖基地,繼續打磨和精進養殖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