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據參考消息網報道,澳大利亞《解讀者》雜志網站9月12日發表題為《了解全球右翼極端主義》的文章,作者是威廉·阿爾科恩。全文摘編如下:
近年來,全球極端右翼興起,這個現象并未逃脫決策者、敏銳的極端主義問題觀察家和學者的注意。為了解這一局勢變化、驅動因素以及導致極端右翼暴力事件不斷增加的動蕩進程,越來越多相關文學作品、研究和政策項目花費了大量時間和資源。
然而,值此對全球極端右翼作出政策回應的不祥時刻,曾派駐美國的國家安全專家、現為洛伊研究所研究員的莉迪婭·哈利勒為洛伊研究所撰寫了最新論文《極端右翼的興起》,加入了這場論戰。
正如哈利勒在本書的前兩章中指出的,政府對於如何處置右翼極端主義存在概念上的混亂,對這個現象的暴力與非暴力形式的主流與跨國性質存在潛在的認知不足。如她所述:“雖然我們不想簡化或過度認定這些(全球)運動之間的關聯,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并將它們列為右翼極端主義範疇的一部分,那麼我們就發現不了這條主綫。”
《極端右翼的興起》詳細論述了導致全球極端右翼興起以及因果關系的破裂,也是對相關課題公認的政策智慧與思維的糾正。哈利勒借助極端右翼恐怖襲擊事件的證詞回應、對專家以及前極端分子的訪談以及原始素材和極端主義行為者與社會環境的引用,描繪了一幅涉及極端右翼的反民主、革命、排他和陰謀分子的生動畫面,從澳大利亞到德國,從印度到斯裡蘭卡乃至緬甸。
哈利勒借此解釋:全球化叙事(白人滅絕/威脅)、組織原則(例如,重要活動、集會、巡回演講)和興趣愛好(例如,白權音樂、綜合格鬥技)“促進了國家右翼極端組織的意識形態(超越國境)日益趨同”。他指出:“右翼極端主義已發展成一種跨國亞文化。”他還以重要案件和實例為證,嫻熟闡述這些明顯的地方運動是如何謀求形成“共同的價值觀、活動空間、虛構的故事、形象、口號、象征、偶像、美學和工藝品”。這種文化試金石通過“強化觀點、鞏固排他性身份以及增強懷疑論的敏感性”,促進了極端主義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