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未來產業作為發展重要引擎
http://www.CRNTT.com   2022-10-05 08:32:50


 
  未來產業布局方興未艾

  文章介紹,2010年,中國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隨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相繼出台,戰略性新興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2020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1.7%,比2014年提高4.1個百分點。2021年,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9961.6億元,同比增長14%;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0.6%。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各級政府在新興產業培育、政策制定、組織落實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此基礎上布局未來產業,能更清楚認識產業發展的創新規律和組織特點,有效解決資源協同問題。

  從相關部委規劃的重點發展方向看,未來產業主要集中於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未來產業成為各地發展關注點,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積極布局新賽道,山西、深圳等地出台了專項規劃,杭州、九江等城市制定了指導意見,進一步規範和推動未來產業發展。

  產業布局方面,各省“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最多的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其次是生物製造、生命健康等。北京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超前布局量子計算、未來網絡、超材料等新興產業;上海聚焦光子芯片與器件、類腦智能等領域,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方向的先導產業;合肥利用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超導、等離子體推進、先進激光等技術轉化和工程化,同時發揮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研發領先優勢,支持量子科技產業化發展;廣州重點布局3D打印、尖端生命科學、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未來產業,強化前瞻研究和部署;深圳提出未來產業梯次接續發展思路,規劃在5年至10年內將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等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10年至15年內將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等發展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創新機構和平台布局方面,主要圍繞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優化。北京在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方向建設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南京面向未來網絡、區塊鏈、量子科技、腦科學等方向布局近20家研發機構,推動未來技術產業化;湖北省集中布局建設了區塊鏈、氫能、雙碳等6家前瞻性科技創新平台;沈陽開展未來產業孵化培育專項行動,在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系統集成、通用航空等領域,加快建設定位明確、功能明確、運作規範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創新創業服務平台。

  場景示範方面,主要面向生產、生活、城市等應用領域展開。成都市圍繞智能生產、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領域,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南京市聚焦未來網絡、元宇宙、量子通信等領域發布優質場景15個;青島市相繼認定兩批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通過“給場景、搭平台、試政策”賦能未來產業發展。

  中國未來產業在前瞻技術、產業發展、區域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其發展所需的重大原創能力、產業基礎能力、成果產業化能力等方面,仍面臨多重挑戰。一是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對源頭技術基礎研究的投入較少,與美日等國家企業基礎研究投入相比仍存在差距。二是產業基礎能力“長板”優勢亟待培育,供應鏈不完備、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或制約未來產業的產業鏈建設,創新資源要素配置機制亟待優化。三是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率、知識產權價值較低。《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5.4%,其中科研單位和高校分別為15.6%、3.0%,超過一半原因為“專利不能滿足市場化需要”或“專利申請本身不以轉移轉化為目的”。

  挖掘更多新興增長點

  文章強調,未來一段時期是重塑產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未來產業挖掘創造更多新興增長點。

  一是加大源頭性技術創新主體培育力度。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有一批能開拓世界前沿科技領域、掌握全球領先科學技術的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致力於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帶動前沿引領技術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能力。要依托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加強面向前沿技術應用的基礎科學研究,同時提升技術開發與成果產業化能力,合理布局未來產業技術學院和未來產業研究院,完善相應人才庫,保障基礎研究能力持續供給。

  二是培育和壯大企業創新的核心能力。未來產業的發展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培育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加快“兩鏈融合”,構建“技術—產品—場景—業態”的未來產業培育鏈路。這不僅要發揮好領軍企業帶頭作用,更要發揮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新興技術和市場開拓方面的作用,圍繞主導型企業培育中小企業生態,形成產業配套的區域集聚優勢,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三是強化未來產業的共性平台建設。未來產業的發展要在統籌應用已有戰略性新興產業良好創新平台和協作網絡的基礎上,加大跨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的資源整合力度,加強知識產權服務、質量基礎設施等共性平台建設,提升綜合服務供給能力。同時,加快在具有一定優勢的人工智能、區塊鏈、未來網絡、空天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成立行業標準組織、產業聯盟,支持相關組織、龍頭企業主導和參與重要國際標準制定。

  四是創新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政策體系。目前,一批先導試驗區率先培育創建,浙江省發布包括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等在內的首批8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創建名單,杭州布局量子通信及深海深空、氫能源、微納米材料等未來產業,建設“未來產業基地和未來產業試驗區”。未來要進一步統籌制定科技、產業、人才規劃,探索適合未來產業的科研創新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對接融合。探索面向未來產業的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形成產業、社會、金融資本多方共融的風險融資體系。建立適用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的監管評估工作新機制,對處於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或暫不完全適應既有監管體系的未來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探索統計試點工作,梳理統計邊界、原則、標準、分類與指標等,為量化分析未來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奠定基礎。

  發展先導試驗區

  文章認為,未來產業的發展,要依據各地經濟、產業和科技發展特點,通過先導試驗區帶動其他區域共同發展。

  在經濟基礎和製造業基礎相對發達,基礎研發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源相對較強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協同,實現高端科技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科技資源要素配置,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培育國家產業競爭新優勢。通過產業轉移和區域分工,形成國內產業發展的雁形陣列,以東部龍頭地區的未來產業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發展替代。同時,通過提升未來產業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促使中國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提升。

  在區域發展載體方面,進一步推進國家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建設,明確建設形態、功能定位、空間要素和評級標準。相比“從0到1”的創新,先導試驗區更注重“從1到10”的創新,其功能定位更多偏向技術轉化和產業孵化,其選址盡可能靠近基礎研究和創新策源主體,並為其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加快未來產業培育進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