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來自科技創新、再工業化領域的嘉賓均表示,業界正出現嚴重“人才荒”,他們呼籲特區政府推出不同措施,為願意來港發展的人才提供生活配套。而內地與香港創科優勢互補,若可以加強合作將令兩地更好發揮自身優勢。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表示,特區政府近年來推出不同計劃吸引全球人才來港,其中包括於2108年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然而計劃實施後效果並不樂觀。資料顯示,該計劃推出一年半僅吸引99人,距離每年1000人的目標相差甚遠。為更好吸引創科人才來港發展,他倡議特區政府推出“創科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利用香港金融和高等教育中心優勢,為香港青年提供創新創業機會,促進香港金融中心和國際創科中心的“雙輪驅動”。
初創企業為青年創造就業
尚海龍認為,該計劃可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先行試點,每年吸引一萬名投資者使用500萬港元投資本地初創企業,投資者對這些企業擁有七年的股權持有時間,通過風險投資,嫁接資源等方式幫助企業發展。相信除為本地青年提供大量就業崗位,促進大灣區互通共融外,亦會帶動北部都會區發展,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招彥燾同樣表示,香港的生物科技公司缺乏工業支撐,導致工資低、晉升機會不足及前景不佳的不利條件,令業界面對嚴重“人才荒”。
在完善創科生態圈,解決人才問題方面,招彥燾提出三項建議,一是優化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搶人才”,內容包括提供住屋、子女就讀、置業稅務、現金補助、團隊資助等不同程度的優惠條件;二是刺激大學科研轉移氛圍,教資會對大學研究評審應考慮研發成果轉化、大學應優化專利權政策,及增加發明者的專利權授權許可收益;三是培育本地生物創科人才,主動與內地生物科技龍頭合作,推行實習先導計劃、資助本地企業協助員工自我增值、從中小學起向學生灌輸創科概念。
為內企“走出去”提供便利
思謀科技投資者關係總經理薛媛元認為,香港與內地在創科合作方面有三方面基礎。首先,香港具備國際一流的高校和科研能力,同時匯聚了國際非常先進高端資源,建立了先進的知識產權的一些儲備和科研管理標準,而內地則是有豐富的產業集群,有豐富的市場駐地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先進製造基礎,為技術和科研成果落地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第二,香港的金融行業起步比較早,發展較快,吸引不少企業來港上市發展。與此同時,國家非常支持內地企業走向海外發展,香港的創新金融環境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土壤,令它們將技術創新和業務變革逐步融合在一起;第三,在人才流動方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香港大學在內地設立研究院,令各方面人才有機會互動合作。
薛媛元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表明國家對於香港的創科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而在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過程,對於香港和內地創科合作而言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如果將香港多年來的技術沉澱與內地豐富的行業觀察與思考進行融入,便可連成一張商業化、科技化、智慧化相結合的網絡,令兩地更好發揮自身優勢,以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