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標,是指把衛星觀測數據換算為真實輻射量的過程。“如果說衛星觀測是杆‘秤’,那麼定標就是給這杆秤加上‘准星’的過程,能讓衛星數據更精確。”陳樹果說,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定標算法上有待改進,也缺少必要的定標基礎設施。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陳樹果沉下心來,鑽研攻關。閱讀文獻、發表論文、率隊進行現場觀測和實驗……“我們對不同類型的水體大氣環境進行了20多個航次的海洋光學綜合實驗。”陳樹果說,大量的一手數據給後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邊進行理論推演,尋找最佳算法,一邊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綜合分析,確定定標場的選址。在海洋一號C星發射的前一個月,陳樹果率隊開發完成了中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的在軌替代定標算法。
多年現場觀測,搖晃的甲板是第二實驗室
海洋光學與水色遙感是以現場測量為基礎的學科,為獲取全面的海洋光學現場觀測數據,多年來,陳樹果工作於觀測一綫,將搖晃的甲板當成了第二實驗室,把論文寫在了海洋上。
對陳樹果來說,大海是個脾氣捉摸不定的“老朋友”。盡管已經打了10多年交道,比旁人更加了解它,但每次將觀測儀器放入水體進行測量時,陳樹果仍然既期待又不安,“海上觀測不僅有惡劣的海況,還伴有水下的各種未知因素。時刻在變化才是海洋的本質。”
出海觀測,一個航次大約20天。由於科研任務繁重,陳樹果曾在多個航次中每天睡眠不到4個小時。截至目前,陳樹果累計出海時間達300天以上,其中最長一次在西太平洋海域連續作業74天。“哪一個海洋人沒做好做足吃苦的准備呢?”陳樹果說。
熱愛獻給大海,大海也還陳樹果累累碩果。2020年,陳樹果開始負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海洋水體與大氣同步觀測系統建設技術開發”項目。該項目將沿我國海岸綫建立8個具有長期連續海洋水體與大氣光學性質監測能力的檢驗系統,能在無人值守的條件下,實現對水體與大氣光學參數等長期、連續、穩定的觀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