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中國文保團隊在修復工作中,注重將國際社會公認的保護理念與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原則相結合,同時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創新工藝工法,令文物建築原有的歷史信息和時代痕跡得到有效保護。如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嚴格遵循最小干預、可逆性和可識別性、研究與修復並重等原則,高效率的工作和先進的保護理念獲得普遍讚賞。修復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相關建築時,中方團隊貢獻出中國嘉峪關城樓的修復方法,根據穹頂和墻面裂縫的寬度以及兩塊磚之間灰縫的變形程度,一點點、一處處重新砌磚抹縫,深受當地文保專家和工匠認可。
對尼泊爾九層神廟的修復是許言感觸非常深的一個項目。九層神廟的重要文物價值和宗教意義、8.1級強烈地震造成的嚴重損壞、項目接手後遇到的雨季影響等,都給中國文保團隊帶來很大壓力。文物搶修時間很關鍵,修復越快損失就越小。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織5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前期搶險支護、坍塌部位復原、文物本體維修、結構薄弱部位補強等全部工程內容。為最大限度保留建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韵味,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老舊構件,修復現場的每塊磚石、木料都被編號並記錄在案,團隊還專門在尼泊爾國家博物館辟出1000多平方米的場地,對收集來的老構件進行逐一分類、維修、歸位,並聘請當地經驗豐富的工匠對老構件及其雕刻維修進行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一線工作的成功開展,背後也離不開中國國家文物局以及我國文物行業強大隊伍在行政與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據瞭解,我國多位資深考古專家、文物建築維修專家曾在項目不同階段赴現場進行檢查指導,幫助解決技術問題。
“我們深知這些文化遺產在當地人民心裡的地位,我們援外‘文物醫生’要對得起這份信任。”正如許言所說,文物保護援外工程在展現中國實力與擔當的同時,也不斷擴大著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