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對於激勵我們自信自強、踔厲奮發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和發展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光明日報發表廣西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區域實踐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教授鐘瑞添文章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淵源是多元的,最主要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超越。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資本主義制度作為對封建制度的否定,在歷史上曾經起到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發展的研究,從來都不是“唯生產力論”,而是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勞動異化為“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就是物對人的統治,死勞動對活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其結果是資本家財富的積累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的積累。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勞動異化的根源。無產階級革命祗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中國古代豐富的社會理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滋養。“大同社會”是中國古人提出的理想社會,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排斥和鄙視那種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為富不仁、唯利是圖的社會行為,推崇和讚美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先輩們的理念儘管只是對社會圖景的憧憬,但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提供了重要啟迪。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奮進探索的歷史成果
文章指出,中國近代史充分證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當我們用大刀長矛對抗列強的火槍大炮,當我們的農業文明與幾乎空白的近現代工業被迫去應戰西方成熟的工業文明與完備的工業體系,只能是潰敗的結局。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一代代有識之士對救亡圖存方案的探索是從“工業化”開始的。以器物現代化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結果一場甲午戰爭,宣告了器物現代化夢想的破滅;以制度現代化為目的的百日維新,行“新政”、廢八股、興新學,結果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無情打壓下夭折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然而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的帝制復辟幾乎葬送殆盡。中國近代的現代化探索充分說明“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
面對苦難的中國,中國共產黨首要的歷史任務,就是要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創造根本社會條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就是要“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進而建設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這個歷史任務,是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政治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華民族一去不復返地結束了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開啟了獨立自主地探索邁向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歷史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