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金秋時節,廣西百色革命老區一片生機盎然,曾經貧瘠的鄉村已然發生美麗蝶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百色市通過開展組織聯建、人才聯育、治理聯動、產業聯興、文化聯享、項目聯推等“六聯”模式,拓寬市域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合作領域,形成基層社會治理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共同繁榮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如今的老區,處處呈現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民族認同感越來越強。
環境整治讓鄉村更宜居
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的西林縣馬蚌鎮平寨村,稻田金燦燦,油茶綠油油。
推開村民董選楓家的衛生間,地面瓷磚鋥亮,馬桶一按即衝。“以前,茅房是我家最臟的地方。”董選楓笑著說,“現在,國家幫改造,我們不用花錢就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廁所!”
“‘廁所革命’不僅帶來文明習慣上的改變,也提升了群眾的生活幸福感。”馬蚌鎮鎮長王自忠說。
“以前,平寨村村民走的是黃泥路,住的是土瓦房,環境臟亂差。”駐村第一書記黃章文說。他帶領村民開展微花園、微菜園、微果園等“三微”改造,改善居住環境,並因地制宜發展觀光農業、休閑旅遊業、特色養殖業等產業。
“現在,鄉村道路又寬又平,家家戶戶乾淨整潔。”董選楓的感慨正是百色鄉村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剪影。
如今,百色市全市已建成農村垃圾處理設施182個,垃圾池2萬多個,配備鄉村垃圾桶(箱)70多萬個,垃圾收運車5270輛,完成農村戶廁改造9.44萬戶,衛生廁所82.68萬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