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守護“地球之腎”濕地有多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22-11-09 08:58:26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固碳減排、緩解和預防自然災害等方面作用顯著。然而,受農業活動、氣候變化等影響,全球濕地縮減和退化形勢嚴峻,守護濕地亟需各方攜手同行。

  根據《濕地公約》,廣義上的濕地不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層、沼澤、濕草甸、泥炭地、綠洲、河口、三角洲和灘塗、紅樹林和其他沿海地區、珊瑚礁等,還包括魚塘、稻田、水庫和鹽田等。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經過反復調查和研究,將《濕地公約》濕地分類體系進行了整合與歸並,劃分為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等5類34型。

  《濕地公約》秘書處2021年12月發布《全球濕地展望》特別版報告指出,濕地在減排、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為有效的碳匯陸地生態系統之一。

  例如,在以濱海濕地為代表的“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中,紅樹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可達熱帶雨林的55倍。僅占地球表面積3%的泥炭地,儲存了全球30%的陸地碳。“藍碳”即藍色碳匯,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全球濕地展望》報告還強調,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可助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提升濕地管理水平可帶來健康、食物和水資源安全等紅利。據估算,全球濕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高達47.4萬億美元,可見守護濕地就是守護人類本身。

  然而全球濕地保護現狀並不樂觀。該報告警告,自1970年起全球濕地面積減少了35%,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過四分之一的濕地物種遭到了滅絕威脅。人類活動,尤其是農業開發是造成濕地退化的主要驅動因素,超過半數的“國際重要濕地”遭農業用地破壞。而扭轉這一趨勢亟需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未來可持續的食物生產應依靠健康濕地及其合理利用。

  此外,氣候變化對濕地的影響高於預期,極地濕地和山區濕地尤其處於危險之中,而海洋升溫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和珊瑚白化嚴重影響濕地生物多樣性以及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食物生產、生計和海岸保護等服務。

  保護濕地亟需強化跨農業、城市發展與濕地管理部門的融合與協調,將濕地納入城市規劃可為城市居民帶來健康與福祉機遇,為此《濕地公約》採取了“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機制,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濕地的城市和地區予以認可。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於5日至13日在中國湖北武漢主會場和瑞士日內瓦分會場同步舉辦。這是中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大會期間,《濕地公約》秘書處還將向25個新晉“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證書,屆時全世界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數量居各國第一。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張淼、熊琦、劉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