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據解放軍報報導,撥開身旁肥厚的芭蕉葉,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野象穀景區亞洲象觀測保護小組組長岩罕陸踏著濕潤的泥土,向雨林深處進發。他的前方,是猛養自然保護區150萬畝原始森林;他的身後,蜿蜒的足印深淺不一。
黝黑的皮膚、紫紅的臉龐、斑白的鬢角,47歲的布朗族漢子岩罕陸,看起來比同齡人略顯滄桑。日曬雨淋,風餐露宿,每天徒步10公里以上……過去20多年裡,岩罕陸追尋野生亞洲象的足跡一路向前,從毛頭小夥成長為野生亞洲象行為習慣方面的專家,從“象爸爸”升級為“象姥爺”……
理了理褪色的迷彩雙肩包,正了正磨毛了邊的迷彩遮陽帽,身穿墨綠色工裝的岩罕陸面露笑容:“森林就是我的家,大象就像我的家人。”
“我是森林的孩子,最適合這項工作”
從岩罕陸記事開始,他的衣服大多是綠色——與熱帶雨林相同的顔色。
1975年,岩罕陸出生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裡有我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境內大多數野生亞洲象栖息的家園。
在岩罕陸的童年記憶裡,野生亞洲象不時“光顧”他所在的小村莊。有一次,大象到他家“造訪”,“毫不客氣地吃了地裡種的稻穀、玉米”。對於這些體型龐大卻憨態可掬的“大朋友”,岩罕陸內心充滿了好奇。
長期生活在鬱鬱葱葱的熱帶雨林,大象對色彩鮮艶的事物十分“敏感”。為了避免象群受到刺激攻擊人類,當地村民的著裝,幾乎都是大同小異的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