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讓國樂同世界音樂美美與共
http://www.CRNTT.com   2022-12-03 12:08:24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今年是國樂大師劉天華逝世90周年。“國樂與西樂並駕齊驅”一直是劉天華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他提出並探索的“音樂應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音樂要顧及一般民眾”及“國樂改進”等理想,對當下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創作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

  劉天華,1895年出生於江蘇江陰。兒時的劉天華對民間音樂有強烈的興趣,常常沉醉於各種民間音樂活動,“聽鐘鼓,管弦之聲”,樂而忘返。在常州中學讀書時,他參加了學校的軍樂隊,熟練掌握了西洋銅管樂器演奏,並接觸到戲曲音樂,進一步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和才能。1913年隨兄劉半農到上海參加了進步戲劇組織“開明劇社”,學習了音樂理論和西洋樂器,並從此萌發“改進國樂”的想法。1914年“開明劇社”解散後,他回到家鄉。其間他遍訪民間藝人,虛心求教。曾向江南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學習二胡及琵琶,又從崇明派琵琶大師沈肇州學習演奏《瀛洲古調》。為進一步學習民間音樂,他曾赴河南學習古琴,沿途遍訪民間藝人,采集民間音樂,學習佛教音樂;又專門學習昆曲,在家中組織昆曲社團,研究京劇和地方劇種,學習三弦搭戲等。在研究中他不斷深入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豐富的內涵。

  劉天華把他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的基因中。他認為身為一個中國音樂家,不僅要守住自身的傳統,更要把中國音樂發揚光大。他將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元素與西方創作手法有機融於一體,創作了《病中吟》《良宵》《悲歌》《閑居吟》《空山鳥語》《光明行》等十首二胡曲和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這些作品極富傳統文化意蘊和藝術的美感。如《空山鳥語》,作為劉天華最有影響的樂曲之一,借鑒唐代詩人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和李白《蜀道難》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把“子規”(杜鵑)與“月夜”巧妙結合,並用二胡模擬鳥語,使聽眾感受到幽靜的空山中綠意春濃,花香鳥語,動靜相宜,體現出作者抱朴含真、陶然自樂的高尚情操。

  在創作中,劉天華充分利用我國傳統音樂創作規律,不拘一格借鑒吸收各種西洋樂器演奏技巧和創作方法。如他創作的第一首二胡曲《病中吟》中,運用了民間弓弦樂器即興換把大跳進等演奏技巧,用來體現大起大落的情感,並把民間聲腔音調中常見的長樂句運用到作品中,來表達曲折婉轉、綿延不斷的情思和思緒,並加入西洋音樂中獨特的變化音、變化節拍等手法。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創作語言貼近生活,具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力,彰顯了民族特色,使二胡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也喚起了民眾的文化自信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