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舉措應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
http://www.CRNTT.com   2022-12-05 10:00:02


   
  我國物價仍將保持平穩態勢
  
  主持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波動背景下,我國物價整體表現如何?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尹振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雖然前期受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及海外通脹高壓衝擊的影響,但2022年上半年我國物價運行總體平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6月份CPI同比上漲2.5%,PPI同比上漲6.1%。1月份至6月份平均,CPI同比上漲1.7%。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31省份上半年CPI數據,均低於3%。
  
  從最新數據看,2022年10月份CPI同比上漲2.1%,環比上漲0.1%,核心CPI同比上漲0.6%。從結構上看,CPI上漲主要由食品價格帶動,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1.8%,在豬肉價格上漲帶動下,雞蛋和禽肉類價格分別上漲12.7%和8.3%,但其他物價漲幅大多出現回落。可見,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事實上並未對我國物價特別是通脹產生較大影響,對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當然我們也要做好準確預估和充分準備。
  
  第一,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外部因素很難在短期內撼動價格基本面。從宏觀角度看,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完善,各個行業上中下游產業形成聚合優勢。同時,我國又有充足的宏觀政策空間,加之強大的國內市場支撐,經濟發展具備足夠的韌性、潛力,工農業產能充足、供給充裕,為物價平穩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微觀角度看,大宗商品價格向終端消費品價格傳導較為間接。我國工業體系龐大、產業鏈長,工業消費品市場競爭激烈,上游成本向下游傳導效應會逐步衰減。
  
  第二,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呈雙向性,沒有體現出一邊倒趨勢,也不具備長期漲價基礎。事實上,從2021年以來,隨著疫情短暫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一直處於上升通道。2022年初俄烏衝突爆發進一步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能源、糧食等價格再創新高,超出市場普遍預期。但本輪大宗商品價格普漲,是短期供需關係變化、流動性寬裕以及投機炒作等多因素交織的結果,目前供需兩端並未出現整體性、趨勢性變化,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的基礎。2022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出現回落。考慮到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原油價格大概率趨於回落,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很難觸及新高。
  
  第三,我國物價計量有其自身特點,不易受海外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從微觀角度看,受經濟結構影響,CPI中食品和服務類價格占比較高,而這些領域價格受國際因素影響較小。同時,我國糧食產量高、供應穩、儲備足,工業消費品供給能力較強,服務業供給數量和質量也不斷提升,不具備價格大幅上漲的基礎。從宏觀角度看,隨著經濟復甦步伐加快,供需協調性持續增強,積極因素繼續增多,為物價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短期拉高PPI,但PPI向CPI的傳導關係明顯變弱。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價格,因此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短期對PPI影響最大。不過,2022年以來,PPI同比漲幅已逐月回落。目前國內消費類商品在供給端總體上呈現過剩狀態,市場競爭激烈,終端產品漲價空間有限,加之疫情影響,企業很難將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全部成本完全轉嫁給終端消費者。
  
  隨著美聯儲加快收緊貨幣政策,歐洲央行開啟加息進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會使總需求降溫,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行動力有限,我國物價總體水平仍將保持平穩態勢。但當前國際環境依然複雜,疫情防控壓力仍存、部分行業恢復較慢等問題,需要我們密切關注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和物價形勢變化,找出和化解阻隔經濟有效運轉的堵點和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痛點。特別是中下游製造業聚集著大量民營小微企業,成本加大、需求不足是當前許多企業面臨的突出困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對企業利潤形成擠壓,經營風險也隨之上升,也會逐步傳導至其他微觀主體。在繼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加強原材料等市場調節,並採取有針對性的結構性政策,為企業紓困減壓。
  
  以自身最大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
  
  主持人:結合未來大宗商品走勢,我國如何應對?
  
  郭麗岩(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近一段時期,國際原油、金屬等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呈現回落態勢,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輕國內製造業中下游企業原材料成本壓力,使其經營狀況逐步改善。但是,考慮到世紀疫情延宕反復、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酵,加之主要海外經濟體貨幣政策頻繁調整,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仍大幅波動,對於持續降低企業成本、全面穩定生產而言,仍構成不確定性風險和挑戰。
  
  展望到年底和2023年,預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走勢將出現一定分化,供給和需求關係明顯得到緩解的商品品種延續價格回落走勢,供需基本面偏緊甚至供不應求的商品品種仍可能有反彈空間。因此,對於輸入性壓力依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應對準備,增強政策協調性,從生產、供應、儲備、銷售、加工全鏈條增強防範市場異常波動風險的能力,以自身最大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市場不確定性。
  
  宏觀層面要保障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不搞“大水漫灌”強刺激。短期來講,在宏觀政策穩健有效的基礎上,綜合採取供需雙向調節、加強市場監管、做好預期管理等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持續鞏固和增強調控政策“組合拳”效果。中長期來講,加快建設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形成境內外交易者共同參與、共同認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期貨價格,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健全相應制度規則體系,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引導企業規範運用衍生品工具對衝風險。
  
  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大幅波動導致的輸入性風險,關鍵是強調開源節流,穩步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供應保障能力。一方面,全力以赴穩定生產。科學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做好跟蹤保障,健全保通保暢長效機制。做深做細針對重要大宗商品供應鏈的保鏈、穩鏈、強鏈和補鏈工作。就糧食而言,要穩定和提高主銷區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基本自給,推進安全產業帶建設,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就能源資源而言,要優化發展布局,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增強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尤其是通過科技賦能,加大常規能源勘探及深海和頁岩油氣開發力度,拓展國內礦石利用效率,增大再生材料回收利用水平,提升供應鏈韌性和抗衝擊能力。另一方面,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抑制粗放生產的過度浪費,打通資源循環利用的卡點,加快建設再生原料循環利用體系。引導供需雙側主體增強節約意識和行動,強化糧食和能源企業集約與循環利用資源的主體責任;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反對餐飲浪費,厲行節電節能。
  
  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確保糧食穩產和能源穩定供應,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一是密切跟蹤、監測和預警重點大宗商品市場動向和價格走勢。加強全球市場波動性監測,尤其是對國際原油、天然氣、糧食、黑色和有色金屬等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的預警力度,為分類施策和精準調控奠定基礎。重點研判全球經濟恢復、流動性轉向對國際主要期貨和現貨市場供求結構的影響,密切關注極端事件對資源供給國的衝擊程度,及時發現對我國不利的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強化對重要大宗商品供給可能發生中斷的風險警示。
  
  二是完善大宗工業品儲備調節和進口調節機制。加快建設中央和地方儲備、商業庫存互為補充的多層次儲備體系,利用市場化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儲運設施建設、運營和維護。特別是增強能源關鍵品類物資儲備和調節能力,優化產能協同保障和區域布局,與實物儲備形成銜接有序、梯次支撐的保障合力。與此同時,多措並舉拓寬進口來源,降低對單一來源國的依賴,提升海外生產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效補充和調劑國內市場供應。針對重點品種“一品一策”制定儲備或進出口調節方案,完善應急處置機制。
  
  三是強化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常態化開展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聯動監管。排查投機性資金進入相關市場引發的風險和隱患,防範輸入性風險經由大宗商品市場向其他市場傳導。強化穿透式監管,加強信息披露與核查,嚴控各類內幕交易,消除風險隱患。規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發布和運行,嚴厲查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加劇價格異常波動的行為,打擊串通漲價、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