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北京日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研究員關利欣文章表示,從長期來看,中國消費升級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消費市場的潛力依舊非常巨大。從當前中國所處的階段來看,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2000美元,馬上要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人民對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整體來看,消費在整個經濟發展中將持續發揮基礎性作用,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發力,更好地促進消費發展。
文章分析,先看供給端。首先要改變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給,促進消費升級。要增加有效供給,鼓勵技術創新應用和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豐富多層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務供給;要增強對國際上優質消費資源的集聚能力,順應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來主動擴大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一些進口商品的消費。比如可以釋放新型消費潛力,加快5G、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在消費領域的應用,順勢推動線上購物、線上辦公娛樂等新型消費,同時引導綠色健康消費,推動健康的飲食出行公共衛生習慣,帶動綠色健康醫療等商品和服務消費。此外,可以加快數字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比如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型的信息產品,以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創新的電子產品和智能化產品,更好地用創新來引領消費市場供給。
其次,進一步優化城鄉多層次消費載體,從城市和農村不同層級來完善消費載體。比如,宏觀層面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按照國際性、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不同層次,分類配置一些品牌和消費資源,推動城市商圈、區域商圈、社區商圈的載體和設施的完善,將購物、餐飲、文化、休閑娛樂等融為一體,打造一些消費的集聚區,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群消費活躍度;在下沉市場方面也要不斷完善商業的網點布局,完善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特別是縣域商業網絡的布局,打造一批優質的商貿小鎮,釋放低線城市和農村的消費潛力;暢通城鄉的雙向流通渠道,暢通農產品上行和消費品下行的流通渠道,更好地提升農村物流服務網絡的覆蓋,充分發揮農村電商的作用。
最後,打造更加放心舒適的消費環境。隨著消費升級持續推進,消費者對消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應當從品質提升入手,加快國內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對接,整治假冒偽劣、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引導製造企業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完善工業消費品質量標準的細則,進一步推動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產品標準的一致。同時,在服務領域,進一步制定和完善家政、養老等事關民生行業的服務標準,健全服務質量的標準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服務業的標準化提升。在監管層面,進一步把關產品和服務質量,規範城鄉消費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集體訴訟機制來維護消費者權益。
再看需求端。首先,增強消費能力,穩定消費預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重點提到增進民生福祉,提高民生品質,這些都是從需求端更好促進消費的方式。在此方面,可以利用產業升級,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強企業對實際需求人才的培訓,從而穩定就業、促進居民收入增長;鼓勵員工結合自身的需要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支持靈活就業、共享用工等新的就業模式,使中低收入群體能夠得到有效的收入保障。
其次,完善收入保障,提升消費傾向。在保障方面,增加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解除消費者的後顧之憂並提升消費者消費的能力和意願。比如可以通過增加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的政府投資,探索設立一些民辦公助的產業引導基金,有效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到教育、醫療、養老、體育等相關領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可以通過繼續落實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政策等方式,為廣大居民減輕稅費負擔。此外,舉辦多樣化的促消費活動,增加多樣化的消費場景,也能夠激發市場活力,增強消費信心、激發消費潛力,從而促進消費市場的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