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今年1—10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3%,其中製造業增長2.9%;而在重點行業中,汽車製造業增長28.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4%。數據充分表明,強大的製造業是支撐廣東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核心力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廣東製造業前景看好。按照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部署,新征程上堅持製造業當家,要抓大產業,瞄准重點方向,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抓大產業,要做強支柱產業。製造業支柱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也是經濟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在整個產業結構中地位重要。截至2021年底,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海洋經濟總量突破1.99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近10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0.7%,低碳經濟發展卓有成效;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總量的13.8%,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做強支柱產業,就要圍繞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海洋經濟、低碳經濟、文化經濟、健康經濟等,瞄准廣東具有領先優勢和較強競爭力的重點產業加大培育力度,再打造若干新的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分門別類研究轉型升級路徑,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光芒。
抓大產業,要做大新興產業。當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集群化產業布局、網絡化協同創新、群體性技術突破成為產業發展的大趨勢。2020年9月,廣東部署建設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立足全省產業發展基礎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由集聚發展向集群發展全面躍升,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在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中,廣東共有7個集群上榜,數量排名全國前列;2021年,廣東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銷售額1404億元,在全國占比12.5%,正逐步成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布局中的第三極;今年11月,比亞迪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銷量躍升全球第一,在新能源賽道上不斷刷新“加速度”……目前,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已經打下堅實基礎,未來也是堅持製造業當家的重點發力方向。做大新興產業,就要以推進建設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為主軸,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加力發力,補強產業鏈關鍵環節,打造廣東製造新藍海。
抓大產業,要塑造未來產業。所謂未來產業,是指引領重大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及其新產品、新業態所形成的產業。儘管未來產業當前尚處於孕育孵化階段,但具有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等顯著特徵,有望形成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極並驅動經濟社會變革式發展。加快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有利於搶占先機,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競爭新優勢。1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同意批覆10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其中,廣東“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科技園”成功入圍。該科技園是全國首家涉及生物醫藥領域的未來產業科技園,也是廣東第一家未來產業科技園,為廣東培育未來產業提供了重要孵化平台。塑造未來產業,就要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瞻謀劃,強化創新能力,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等領域搶占制高點,在戰略必爭之地強化掌控力、主導權,讓廣東製造業基業長青。
抓大產業,要強化區域產業布局。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就區域而言,廣東既有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也有經濟欠發達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強化區域產業布局是重要途徑。新起點上強化區域產業布局,要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在更高水平上推動珠三角產業鏈條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延伸、與國內國際重點地區的產業協同,打造以我為主的產業鏈供應鏈,以格局之大承載產業之大。“政府推動”,主要是充分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抓好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建設,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強化用地、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為企業到粵東粵西粵北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企業主體”,是要充分發揮廣東省屬國企、珠三角市屬國企、大型民企、各類外企和相關商協會的作用,充分尊重企業意願,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投資、往哪裡投資、向哪些領域投資;“市場運作”,則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短期有效果、長期可持續和企業可盈利;“合作共贏”,就是既要有利於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經濟實力,也要為廣大企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實現雙贏。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百業興。加快從製造業大省向製造業強省轉變,廣東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堅持製造業當家,增強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戰略定力,持續推動做強支柱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塑造未來產業、強化區域產業布局,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一定會更加挺拔!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南方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