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又到了年底曬糧食生產成績單的時候,有的地方增產,有的地方減產。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0.6億斤,比上年增加73.6億斤,增長0.5%,再次高位增收,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3個省份實現糧食增產,其中,河南今年恢復性增產49億斤,新疆、內蒙古、山東、山西、吉林糧食增產均超過8億斤。值得注意的是,黑龍江糧食產量雖然位居全國第一位,但比上一年略有減產,這是黑龍江從國家糧食安全大局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得到的結果。
今年糧食高位增產豐收的成績來之不易。去年秋冬北方罕見秋汛、夏季長江流域高溫乾旱、東北地區南部農田漬澇災害偏重,對糧食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中央財政緊急安排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災,強化田間管理。比如,四川、重慶等受災較重地區改種擴種晚秋作物,增加播種面積。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良田、良種、良機、良技有機結合,能夠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抗災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糧食增產豐收是中央、地方和2.3億農戶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央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建立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種糧農民有錢掙、讓主產區得實惠,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對農民輔之以“利”,在主產區繼續實施並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穩定了農民種植預期;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加大輪作補貼規模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補貼,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在13個主產區產糧大縣實現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在內蒙古和黑龍江推行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給種糧農民吃下“定心丸”,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針對農資價格上漲的問題,今年中央連續三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合計400億元,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地方輔之以“利”和“義”,加大對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推動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共同扛起糧食安全重任。
為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的目標,各地千方百計保面積、保產量。在我國的糧食版圖中,有13個主產區、7個主銷區和11個產銷平衡區。今年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8%以上,穩穩地扛起了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全國23個省份實現糧食增產,包括河北、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主產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主銷區,以及山西、寧夏、甘肅、西藏、雲南、貴州、陝西、廣西和新疆等產銷平衡區。
如果說四川、重慶等個別省份糧食減產是氣候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致,那麼,黑龍江糧食減產是調整種植結構導致的減產。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患。今年國家為了提高大豆自給率,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穩口糧、穩玉米的基礎上,實施大豆產能提升工程。作為大豆生產核心區,黑龍江為了實現國家大豆增產目標,大力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播種面積、增加大豆播種面積1000萬畝以上。今年大豆單產132公斤,遠低於玉米單產429.1公斤,這是造成黑龍江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
舍得,有舍才有得。黑龍江在增產與減產取舍之間,犧牲糧食增產,實現大豆增產,有助於緩解我國大豆短缺難題,更高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為得。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